一、《黔之驴》《蜘蛛杀蛇》比较阅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点词。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事 B.虎大骇,远遁 遁
C.果腹而去 果腹 D.蜘蛛引丝疾上 疾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填空。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二、《黔之驴》《狼子野心》比较阅读 【乙】《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清]纪昀《狼子野心》)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以为神 ( ) ⑵技止此耳 ( ) ⑶再就枕,将寐 ( ) ⑷乃杀而取其革 (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4、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 三、《黔之驴》《日喻说》比较阅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扪烛而得其形( ) ..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黔之驴》《当止不止》比较阅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窦: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 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 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 .... 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 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3.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最后用“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4.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五、《黔之驴》《说虎》比较阅读 【乙】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 )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②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③,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
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啻(chì )只,仅。②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③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1.解释划线的词。
(1)以为且噬己也 ( ) (2)益习其声 ( )
(3)驴不胜怒,蹄之 (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2.辨析下列“之”的用法,和“放之山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B.驴不胜怒,蹄之
C.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D.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3.翻译句子。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黔之驴》《老妪与虎》 比较阅读 【乙】《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媿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
【注释】①跬:半步。②媿: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③阙:同“缺”,空缺。 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1)莫相知( ) (2)稍近益狎( ) ..(3)而心异之( ) (4)妪具说其由( ) ..
2.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神(把) 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 B.然往来视之(然而) 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
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 D.别妪而去(表顺承,就) 而语之曰(表转折,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
6.【甲】文中“驴”和【乙】文中的“老虎”,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黔之驴》《狼》 比较阅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 ,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 , ⑷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八、《黔之驴(节选)》《蛙与牛斗(节选)》对比阅读 【甲】(选自《黔之驴》)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蛙与牛斗(节选)》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①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②,腹裂而死。牛历③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注:①伙:同伴。②须臾:很短的时间。③历:经过。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益习其声: (2) 稍近益狎:
(3) 欲逾于牛: (4)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2.下列句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欲逾于牛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B.去:乃去 去远矣 C.者:觉无异能者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D.其:牛历其旁 断其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 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
4.驴和青蛙的结局都是可悲的,更加可悲的是它们至死都不知死的原因,你能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九、《河中石兽》和《黔之驴》比较阅读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⑴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⑵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棹数小舟 棹: ⑵湮于沙上 湮: ⑶庞然大物也 庞然: ⑷尽其肉,乃去 去: 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 4.翻译。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
概括: 相同原理:
(一)【参考答案】
1.(2分) A.喜欢多事; B.逃跑; C.吃饱肚子; D.飞快(迅速)
2.(1)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2)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3.(1)甲文:A 以为神 B 技止此耳;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2)A 心理, B 动作。
4.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二)【参考答案】
1.⑴把„„当作 ⑵同“只”,仅仅 ⑶睡觉 ⑷代词,指狼
2.⑴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⑵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3.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答到两点即可)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三)【参考答案】
1.(1)偷看 (2)更加 (3)用蹄子踢(或“踢”) (4)摸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3.(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4.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
推断。
(四)【参考答案】
1.(1)靠近,接近 (2)熟悉,习惯 (3)同“只”,仅 (4)像蛇一样 2.B
3.A.庞然大物 B.技止此耳 C.窘迫 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4.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 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意近即可,两个要点) (五)【参考答案】
1.(1)咬,(2)逐渐,(3)用蹄子踢,(4)经常、常常 2.C
3.(1)(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窥”(1分),“稍”(1分)(2)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然”(1分),“异(1分)(3)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寝”(1分),“足”(1分) 4.要善于动脑,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附《说虎》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六)【参考答案】
1.(1)偏指一方,一般指对方。(2)亲近而不庄重。(3)对„„感到惊异。(4)详尽、具体的意思。 2.C
3.(1)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感恩就感恩了,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4.心理描写,突出了老虎面对不了解的驴子,急切试探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5.两文中的老虎都凶残而充满着智慧。【甲】文还突出其勇敢;【乙】文突出其懂得感恩。 6.在【甲】文的“驴”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真实本领,外强中干只会落得可悲的下场。从【乙】文的老虎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感恩报德之心,同时也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 附:《老妪与虎》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
“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七)【参考答案】
1.答案:⑴像狗一样。⑵恐惧
2.答案: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3.答案要点: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八)【参考答案】
1.⑴习:熟悉。 ⑵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⑶逾:超过、胜过。 ⑷谓:叫作、称为。 2.D
3.(1)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2分)(2)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蛙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中。(2分)
4.驴: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表,那些外强中干,无才无识的无耻之徒,最终会走向灭亡。青蛙:凡事要量力而行,要正确估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解析】.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可以从“驴”或“青蛙”这个角度直接分析启示,也可以从“老虎”或“牛”这个角度间接分析启示。 (九)【参考答案】
1.⑴石必倒掷/坎穴中 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 ⑴划船(答“船浆”0.5分) ⑵埋没 ⑶巨大的样子 ⑷离开 3.C
4.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3分,其中“尔辈”、“物理”、“是非”、“杮”、“暴涨”及问号各0.5分)
5.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附:《河中石兽》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