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初探

2020-11-18 来源:华佗健康网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初探

作者:刘琰

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年第11期

摘 要:为了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介绍了媒介素养的概念,阐述了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讨论了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渠道,指出传统媒体要在媒介素质培养中发挥主流导向作用,学校、媒体和社会都应该重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实践以具备一定的媒介意识、媒介观念、媒介知识和媒介能力,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学生当前和未来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新媒体;媒介素养;学校教育;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G40-0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8.11.035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对海量信息的判断、分析、选择和使用能力以及与信息的共存能力等媒介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公众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重要素养。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是使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选择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选择能力、正确的认知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对能力的重要渠道。媒介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而言十分重要。中小学生具备基本媒介素养,对其未来更好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媒介素养的概念

所谓素养,一般指公众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和个体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而媒介素养,根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观点,概括指向公众在面对不同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1]。概言之,公众个体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利用媒介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这种能力在完善和提升公众个体综合素养中参与并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停发生深刻变化,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传统认知上,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而且至今仍然是;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和利用媒介信息为我所用已经成为媒介素养的新内涵;在今天新媒体环境下,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与媒介和信息环境共生共存和良性互动的能力已经成为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

2 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意识,自觉有效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此外,科学精神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态度,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指导行为,敢于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判断,辩证分析问

题,做出选择决定;实践创新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2]。

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意识”并将其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而提出获取、评估、鉴别、使用、生存等核心要素,可见媒介素养对于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由4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网络信息化社会特点决定。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形态的媒介信息传播呈现出全天候、海量化、互动式(或称交互式)等新的特点,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互动式媒介的发展。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发展格局早已被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心不再“一家独大”,进入到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心与公众自主传播分享信息的“个体中心”(或称“用户中心”)并存的时代,甚至“去中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这种媒介发展个体化、信息传播多元化的趋势不但引发了媒介发展的重大变革,而且对公众个体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2)新媒体时代特点决定。受利益驱使,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为了博得点击量,大量肤浅的“三俗”信息充斥于网络和自媒体传播信息中,诸如“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低价值、碎片化阅读信息,阻碍了有价值信息的传播,增加了用户使用信息的难度;出于无聊乃至“以谣生利”的目的,编造传播虚假网络信息甚至制造网络谣言,尤其以传播食品谣言最为严重,给公众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干扰;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公众个体隐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窃取用户信息、个体信息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增加了公众心理压力负担,严重影响了公众对网络信息化事业发展的信任和接受程度。面对日益开放的媒介信息环境与渐次多元的媒介信息主体,即使是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时也难免陷于选择茫然、认知失措的状态,尚基本处于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更加可想而知。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媒介素质,迫在眉睫。

3)中小学生群体特点决定。现今社会群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可以分为“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两种,中小学生群体无疑属于后者。如今中小学生一出生就生存、生长在新媒体环境中,与网络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环境的接触极其频繁,日常生活、学习十分依赖网络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环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网络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的潜移默化但却巨大深远甚至是根本的决定性影响。在“数字移民”那里能够引发思考、质疑进而科学冷静判断并积极准确应对的媒介信息,对“数字原住民”来说可能就是“照单全收”的“不设防”状态,他们属于媒介信息传播的“弱势群体”。因此,重视对于中小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培养,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综合应对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4)基础教育阶段特点决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技术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小学虽然有信息技术课程,但很多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未被系统纳入课程教材体系。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就有一篇关于“被遗忘权”“大数据”“数字化”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很多考生对此理解艰涩,不知所云。基于网络信息化社会的超前性和教育自身的滞后性,在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指导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信息观念。

3 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容及渠道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3.1 明确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1)具备媒介信息意识。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媒介发展观念,认识媒介信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转型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对人的自我发展的文明约束作用。要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的信息安全意识,对待信息保持谨慎态度,强化个体信息保密意识,从思想上防止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危害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引导学生构建高尚的网络伦理道德,面对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明确伦理坚守,反对庸俗,拒绝颓废,自觉抵制消极影响,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坚持人文关怀的媒介信息传播伦理价值取向。

2)具备使用媒介信息能力。正确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至少包括能够自觉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鉴别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等。其核心是评估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亦即对信息识别和批判的能力。与传统媒体时代对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同(传统媒体时代基本围绕对媒体信息的品位和价值进行分析判断),新媒体时代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带来诸多弊端,媒介信息真实性无法保障,虚假信息变本加厉涌向社会,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媒介信息识别力和批判力。简而言之,就是信息辨析能力。

3)具备传播媒介信息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全民DIY”,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这种局面为公众创造了公开发表言论的广阔空间,但是“全民DIY”也有其弊端,比如侵权现象、传谣现象等。因此,所谓具备传播媒介信息能力,并非指简单地对媒介信息未加辨析的“复制+粘贴”模式,而是指在正确辨析媒介信息、有效提取媒介信息、自主生产媒介信息基础上的传播媒介信息。这就对学生制作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具备媒介社会生存能力。前文所述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关于“被遗忘权”等观点的试题,其背景直指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并与之和谐共存的问题。数字化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仅包括最基本的个人隐私保护,还指向学生在新媒体、大数据、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等问题。因此,对学生在数字化社会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媒介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与媒介环境、媒介信息的共存能力的培养就更加突出和重要。

3.2 明确媒介素养教育渠道

1)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或与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包含信息技术和媒介信息传播的教育课程。

2)利用媒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及有关人员,可以主动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依托网络和媒介资源、专业网站,整合制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媒介素养教育互动平台和空间。

3)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生活化。媒介就是生活,媒体无处不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丰富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种媒介问题,诸如信息保护、网游成瘾、“手机控”等,自主开展思考讨论和小型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4)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社会化。在教育部门和学校依托学科课程开展媒介教育的基础上,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社会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有关社会组织或机构,加盟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 传统媒体在媒介素质培养中发挥主流导向作用

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既有的优势逐渐衰减,传统媒体的(报刊)发行量、(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以及随之带来的经营收入不断下滑,甚至已经出现生存危机。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专业媒体(如行业报刊社、教育电视台等)总体实力无法与传统综合媒体抗衡;但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专业媒体与传统综合媒体相比反而凸显出自身的专业优势,相对稳定的用户群(报刊订户、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用户)对传统专业媒体的品牌、内容和价值导向的信赖等是维持这一优势的关键所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维护并扩大忠诚群体面,是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专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一。

1)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导向作用。受经济利益或价值观念驱动,外媒和某些新媒体的宣传对于公众价值观念的模糊、辨别能力的丧失、审美能力的退化、文化水平的降低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针对此,传统媒体要发挥好党与人民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新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担负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使命,引领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工作首位。传统媒体作为党与人民的喉舌和党的重要思想阵地,必须准确把握和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新闻宣传工作价值导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公众爱听、爱看、爱传的标准,多出优秀新闻精品,拒绝新闻毒品垃圾,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个大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实现“双赢”良好局面,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平台。

3)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要主动实现从传统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不断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在报刊、通讯社领域,要广泛采纳中央厨房模式,把创新重点放在直播、音频、短视频和融媒产品方面,并应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在广播电视领域,要坚持深度融合和多元发展相结合,推行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合融合发展模式,开发“现象级”融媒体产品[3]。要通过融媒体加速推进,把传统媒体公信力延伸到新媒体领域,保持公众对传统媒体及延伸媒体的信任度,努力抵制和消除某些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混淆视听、标题党、伪科学、网络谣言、网上诈骗等的负面影响,开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局面。

5 结束语

在将近过去1/5时间的21世纪,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重塑了社会,改变了时代。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媒介素养非常需要而且十分紧迫。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改进观念、改进课程、改进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任务;学生家庭、家长、社会行业特别是媒体部门,也要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在媒介意识、观念、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为学生当前和未来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梅.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研究[J].科技传播,2015,7

(7):35.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

育学刊,2016(10):1-3.

[3]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2017年)[R].北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17.

(责任编辑 邸开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