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酝酿(liànɡ) 憔悴(qiáo) 威慑(shé) 咄咄逼人(duō) ....B.凯歌(kǎi) 清冽(liè) 静谧(mì) 拈轻怕重(niān) ....C.霎时(chà) 愕然(è) 喧嚣(xiāo) 参差不齐(cēn) ....D.嗔怪(zhēn) 蜷曲(juǎn) 绽开(zhàn) 恍然大悟(huǎnɡ) ....【答案】B 【解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酝酿(niàng),威慑(shè);C项,霎(shà)时;D项,嗔(chēn)怪,蜷(quán)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帷幔 麾下 告罄 猥琐 精疲力竭 B.剽窃 框骗 沉淀 哀悼 悲天悯人 C.驿站 撵走 门槛 儒湿 言外之意 D.尴尬 军晌 嫁接 荒僻 锲而不舍 【答案】A 【解析】
B.框骗——诓骗; C.儒湿——濡湿; D.军晌——军饷;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B.看完相声演员岳云鹏的表演,大家都忍俊不禁。 ....C.“淇澳银虾酱”以其耐人寻味的独特口感吸引着八方食客。 ....
D.小刘一点儿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声喧哗。 ....【答案】C 【解析】
A.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使用正确; B.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使用正确;
C.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不能用来形容食品的口感;
D.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游客亲历亲见,云旅游只是旅游的补充。
B.这次疫情彰显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C.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发展好、继承好、利用好。 D.沉潜书的世界,慢下来的不仅是生活的节奏,而是一方独立思考的静谧空间。 【答案】B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亲历亲见”后加上“的需求”; C.词语错误,改为“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D.关联词搭配错误,把“而是”改为“更是”;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B.大树南面见阳光多,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见阳光少,枝叶也就稀少。 C.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名将等。 D.一位文学家说:“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答案】D 【解析】
D.说的话完全引用时,句末句号应该在引号内。改为:“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故选D。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是升职的意思,古人尊左卑右,因此升职成为左迁。 B.蒲松龄,著有文言散文集《聊斋志异》,其内容丰富深刻,或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或揭露封建统治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腐朽。
C.古诗词中常用“鸿雁”抒发乡愁,“子规”有喜庆之意,登高、饮酒、赏菊是重阳节习俗。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答案】D 【解析】
A.表述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古以右为尊,左为卑,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B.表述错误。《聊斋志异》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C.表述错误。子规在古代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多借此抒发悲愁之情和人生的感叹。子规:又
叫杜宇、杜鹃、催归。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
故选D。
7.名著阅读。(4分)
(1)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曾以《____________》为题。“‘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的‘书’,是指我开蒙时候读的《鉴略》,因为我再也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这几句文字就出自这本书中的《_______________》(填篇名)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__ 、真假________ 。 【答案】(1)《旧事重提》 《五猖会》 (2)三打白骨精 真假美猴王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关键情节的积累识记。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从“是指我开蒙时候读的《鉴略》”可知是出自《五猖会》一文。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鲁迅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村姑,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老者),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真假美猴王:悟空因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去见观音被留。六耳猕猴乘机假冒悟空打倒唐僧,抢去文牒,去西天取经,沙僧求助观音。观音与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真假悟空恶战,真假难辩。如来使他现了原身,被悟空一棒打死,观音送悟空回唐僧处。
8.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5)睛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6)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越时空,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快乐。
【答案】潮平两岸阔 随君直到夜郎西 断肠人在天涯 学而不思则罔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阑卧听风吹雨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句子的能力。其中(1)——(5)题是直接型默写,(7)——(8)是理解型默写,要按题中要求默写。注意准确书写,尤其注意易错字,如“夜郎”“天涯”“罔”“碧霄”“卧”“烛”等。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巴山”“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寄寓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3分) 10.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3分) 【答案】
9. 夜雨 秋池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0.什么时候能够与亲人(友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团聚的情形,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对诗句意象及情感的理解。本诗前两句意为: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前一句为写作缘由,后一句为景物描写,“巴山”“夜雨”“秋池”为作者描写的三种意象,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可知,此时作者独居异乡,漂泊在外,此处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未有期”点明了自己归家尚无日期的无奈之意。落寞之情。联系后两句作者想象自己归家后与家人秉烛夜谈的场景,可知前两句诗还蕴含着作者对于与家人相见共语的期盼。
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两句意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这是作者想象中的场景,为虚写。作者想象了自己与家人团聚之后,秉烛夜谈的场景,心中涌现甜蜜欢乐之意,与作者此时的孤寂落寞交杂在一起。更加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独居于异乡,又逢秋雨苦寒的愁苦与思念盼归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夫 君 子 之 行
(2)遂 成 枯 落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非志无以成学. (2)年与时驰.(3)将复何及 .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5分) 【答案】
11.(1)夫/ 君 子 之 行 (2)遂/ 成 枯 落
12.(1)学问、学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怎么
13.(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4.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解析】
11.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1)句意为: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故断句为:夫/ 君子之行。(2)句意为:最终枯败零落。故断句为:遂/成枯落。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学,一词多义,学问、学业。驰,本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何,一词多义,怎么。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达到。(2)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
14.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得两件条件:学习与立志。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可得:珍惜时间,即惜时。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说说狗的演化过程
①遗传学研究显示,狗由狼演化而来,始终和狼十分近似,差异一如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生理特征的差
别。换言之就是没多少差异。就算是最容易产生变化的线粒体DNA标记,差异也不会超过1%。
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遗传学家罗伯特•韦恩的研究显示,早在农业开始发展、人类开始定居一处之前,狼可能便已和人类或人类的祖先在一起。当时,人类和狼都是靠着狩猎和啃食腐食维生。
③原本该相互竞争的人与狼,为何会携手合作?
④抽象理论人士猜测,某些狼或原始犬类因闻到食物香气设法挤到早期人类的火堆旁,再进一步证明自己没有攻击性或能当好帮手,而得以走入早期人类的聚居地。25或30只狼与数目相近的游牧先民一前一后走过荒野,猎捕大型猎物,狼群在营地附近流连,捡拾残羹,人类则可能会利用狼卓越的嗅觉与速度来找寻、追踪共同的猎物。
⑤另外,当时的生活或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艰难。许多时候食物都颇为充沛,捕食动物少见,人类与野生动物无需竞争食物,因此人类与狼之间的藩篱也不乏缝隙。
⑥就是透过这些缝隙,体型较小或较不具威胁性的狼只慢慢占据了我们的心。这些狼过着由首脑统驭的群居生活,深谙伏低做小的诀窍,因此能适应受人类主宰的日子。
⑦同时,幼狼又尤其惹人怜爱,就和现在一样。人与狼间的联盟关系由此诞生,驯养的历史也于是展开了。
⑧狗类自被驯养以来,如何在相对来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演化出这么多体型模样迥异的品种,从不盈一握的吉娃娃到两个大男人都抱不动的长毛藏獒一应俱全?
⑨分子遗传学家暨犬只育种协会的遗传研究主持人杰夫•桑普森认为,由于狗有78个染色体,远较人类的46个来得多,混种、配对的机会也相对增加,而乱点鸳鸯谱的正是人类。“这么多品种并非演化而来,而是育种人员挑选某些特质培育的结果。过去三、四百年间,人类为所欲为地挑选自己想要的特质,将它们配对,很快便培育成功。”桑普森说。
⑩育种人员操控着如此庞大的力量,这更让人们坚信,人类才是主宰。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人类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辛勤工作的是人,游手好闲的却是狗?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 16.从全文来看,人与狼携手合作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4分)
17.根据上文,最适宜填入第⑩段划线处的句子是(3分)
A.有没有可能,在合奏了一曲古老二重奏的人狗之间,比较聪明的其实不是人类? B.毫无疑问,在合奏了一曲古老二重奏的人狗之间,比较聪明的其实不是人类。 C.有没有可能,在合奏了一曲古老二重奏的人狗之间,比较聪明的其实不是狗? D.毫无疑问,在合奏了一曲古老二重奏的人狗之间,比较聪明的其实不是狗。 【答案】
15.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狗与狼的差异之小。
16.双方狩猎的目标一致(人类和狼都是靠着狩猎和啃食腐食维生;人类则可能会利用狼卓越的嗅觉与速度来找寻、追踪共同的猎物。) 食物充沛,捕食动物少见,无需竞争食物; 狼能适应受人类主
宰;(狼过着由首脑统驭的群居生活,深谙伏低做小的诀窍,因此能适应受人类主宰的日子。) 人类愿意接纳幼小或较不具威胁性的狼只。(幼狼又尤其惹人怜爱)
17.A 【解析】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通过“差异也不会超过1%”可知,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中心“狗由狼演化而来,始终和狼十分近似”(或“换言之就是没多少差异”)可知,通过“不会超过1%”这一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狼与狗的差异很小。
16.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锁定相关段落,概括得出答案。结合全文可知,文中谈及人与狼携手合作的原因的段落在第②段—第⑦段。第②—④段,指出“人类和狼都是靠着狩猎和啃食腐食维生”并且“人类则可能会利用狼卓越的嗅觉与速度来找寻、追踪共同的猎物”,可见“双方狩猎的目标一致”是人和狼携手合作的首要原因;第⑤段,指出“食物充沛,捕食动物少见,人类和野生动物无需竞争食物”也是人狼携手合作的原因之一;第⑥段,提到“狼过着由首脑统驭的群居生活,深谙伏低做小的诀窍,因此能适应受人类主宰的日子”,由此可知人和狼携手合作的原因还包括:狼能适应受人类主宰;第⑦段,提到“幼狼又尤其惹人怜爱”,可见人类愿意接纳幼小或较不具威胁性的狼只也是人和狼相处的原因之一。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填写划线句子时,一定要联系其所在的文段,结合语境选取最适宜的选项。本篇文章,首先,由遗传学的研究引入,指出“狗是狼演化而来的,二者间没多少差别”。之后,从遗传学家的研究结果入手详细的说明了“人与狼能携手合作的原因”,即是人类驯养历史展开的原因。最后,以实例说明;“自狗类被驯化以来,品种的大量增加,并非“人类既然这么聪明,自然演化,而是人类优质培育的结果”,进而不由得引发思考:为什么辛勤工作的是人,游手好闲的却是狗”。可见作者认为,在远古之时,比较聪明的或许不是现在操控一切的人类。根据上文‘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人类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辛勤工作的是人,游手好闲的却是狗?’分析,结尾划线句在句式上也应是引发思考的疑问句式。因此,最适宜填入划线处的句子是“有没有可能,在合奏了一曲古老二重奏的人狗之间,比较聪明的其实不是人类?”故选A。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巳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跺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二……”
又是秋天,妹姝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8.作者写了两件有关“北海的菊花”的事,请分别概括。(3分)
19.选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请你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0.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
18.①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我”答应了母亲,可母亲却离世了,没有去成。②又一个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19.母亲“挡在窗前”这一细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细心的母亲,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更绝望,体现了母爱的深沉。
20.不好。“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解析】
18.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在文章第一段,由“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活着有什么劲”等语句可见,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因为“我”双腿瘫痪了,对生活绝望,母亲以此劝导“我”坚强地活下去,希望 “我”珍爱生命。文章最后一段,由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等语句可见,“我”说“好好儿活”,是因为“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决心要乐观地生活下去。
19.“挡在窗前”的动作,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要求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着手。表现了母亲担心“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之景使“我”的心情更加绝望,因此一进来就挡在窗前,尽量避免可能对儿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事情。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的细心和 对“我”的关爱。
20.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此题可从分析“秋天”一词起的作用入手作答。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北海的菊花”的,她也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因此“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 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文章结尾,“我”在秋天和妹妹观赏烂漫的菊花,“秋天”又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可据此回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
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有改动)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莫忘做笔记”。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的事例,增强说服力。 C.第⑥段引用了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D.“做笔记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阅读名人笔记取代阅读。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作家都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也不能急躁。 D.做笔记固然重要,但同时不应该忘记温习笔记。
2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读书时做笔记的方法和好处都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21.D 22.A
23.(1)积累有用的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记录重点,时常巩固,加深记忆。 (3)分类整理,便于日后查询。(4)复习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解析】
21.D.“因此我们可以阅读名人笔记取代阅读”错误,根据原文“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可见阅读名人笔记是不可以取代阅读的。故选D。
22.A.“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错误,根据原文“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
吸取的方法。”可见普通人也要做笔记。故选A。
2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于做笔记的方法和好处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做到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第①段的句子“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得知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方便以后检索;根据第④段“‘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第⑥段“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得知做好摘抄,记录重点,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第⑥段“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得知复习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第⑧段“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得知笔记是资料的好仓库。把笔记和卡片分门别类,查找起来系统而又方便。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4.为配合读书节“一站到底”语文知识擂台赛,校语文组开发了题库,一起去试试吧! (1)请根据提示,填出相应内容。(2分) 作品 《诸葛亮集》 作者的字、号 后人评价 ①字___号卧龙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②《_____》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2)学校开展“文化班级”命名活动,下面是七年级四个班化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语句取的班名。请你选择一个,写出化用的句子。(连续的两句)(4分)
(A)修身班 (B)致远班 (C)志学班 (D)励精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且意义相同的成语。(4分) 句子 元方入门不顾.意暇甚 . 【答案】(1)孔明 西游记 (2)致远班,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回头看 瞻前顾后 悠闲 应接不暇
【解析】
意思 ① _____ ③ _____ 成语 ② _____ ④ _____ (1)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诸葛亮集》”“号卧龙”可判断人物是诸葛亮,他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杜甫在《蜀相》中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评价他。
根据“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可判断人物是吴承恩,他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是《西游记》。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名句的理解。根据班名的关键词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语句即可。 修身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致远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学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励精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元方入门不顾”意思是:元方走回门里去了,连头都不回一下,由此可判断:顾,回头看;成语“义无反顾”“瞻前顾后”中“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
“意暇甚”意思是:神情悠闲的很,由此可判断:暇,空闲;成语“应接不暇”“日不暇给”“自顾不暇”“无暇兼顾”中“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四、写作(60分)
25.请以《有你相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从字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有你相伴
闲暇时,泡一杯香茗。微风轻轻拂起书的扉页。一股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文化苦旅》。它已陪伴我三年了,我却仍不减对它一丝一毫的热爱。真的,读这本书,读的不是书,而是一种文化。
三月微风时,我们轻摇着小舟。流连在这秀美可人的江南水乡,几度回周庄,聆听江南采莲少女娇滴滴的侬侬软语。行走在江南小镇的古朴青石板路上,我们一起去体会沈从文《边城》的淡定。
六月烈日天,我们踩着滚烫的风沙,怀着执着的信念。哪怕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心去瞻仰敦煌莫高窟千奇百怪的壁画,去亲近那份凌驾在宗教之上的文化!
最后,去看看庐山的三叠泉,水滴四溅,颗颗沁在心底。水练腾空,深深涤荡心灵。水流飞泻,尽显庐山之神秀。怕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也没有这般壮观。
记得小时想,旅游有什么苦味可言,无非是体味一下当地的文化,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终于品到了苦味。就像孩童吃几片苦瓜,苦涩难耐,究其原因,因为文化本身就是苦的。
读文化,越读越苦。似乎名人故里争来争去的是我的心肝,似乎从敦煌莫高窟里裁出的心血是我
的骨肉,似乎天一阁里的藏书是我辛辛苦苦搜刮来的。
读《文化苦旅》,我无形中有了一份责任,一份保护文化的责任。《文化苦旅》一路相伴,我也背着文化上路,文化沉甸甸的,我义无反顾。
感谢《文化苦旅》相伴,感谢文化的熏陶。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你”“相伴”,“你”是第二人称,所指范围广泛,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例如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敬佩的某个偶像等;可以是某个虚指的人,例如文学作品里的人、历史上的某个人等;可以是动植物,例如家里的宠物、身边的某个植物等;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某种精神品质;等等。“相伴”就是陪伴的意思,是一种比较亲密的、密切关系。虽然题目并没有具体指出这个相伴的好坏,但是从题目的含义看来,有这份相伴是非常美好、幸福的。这个相伴可能带给自己鼓励、温暖,可能带给自己希望、自信,可能带给自己某种精神的指引,等等。总之,这份相伴给自己带来的是积极正能量的东西。
第二,思路。写作时要先明确“你”的具体内涵,然后写其是如何陪伴的,写这份相伴带来的积极的能量,对自己的影响。这篇文章更适合写出记叙文,用具体的生活事件来写“有你陪伴”的幸福。
第三,选材。对于“你”的明确是写作的第一个重点,这个“你”必须是真实相伴自己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对自己意义非凡的,这样的选择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写出“你”和自己的相伴经历,可以剪取生活的几个细节,串连成线,展现这份相伴的经历。第二写作重点是写出这份相伴带来的影响,一定是精神上的影响,是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出来,自己前后的变化,自己精神的成长和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