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2022-03-10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9卷第4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No.4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ec.,2010 文章编号:1671—6523(2010)04—0070—0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肖 庆 业 (1.漳州师范学院经济系,福建漳州363000;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历史累积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的差异等原 因造成。为此,提出了需要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进一步扩 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加 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等对策建议来加快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失衡;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Reasons and Measur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balance in China XIA0 Qing—ye ,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Zhangzhou Normal College,Zhangzhou 363000,China;2.College of Eco— nomics and Mangement,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Despite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ade 1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problems exist,of whic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In fact,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eommon phenomenon worldwide,largely due to the historical factors,policy factors,gaps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irration- al industiral structure,differences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etc.Therefore,in order盎accel- cr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future,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gradually adjusting the regional distirbution of national investment based on market demand,establis- hing a standardized financial allocation system,further expanding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midwest region,promoting the diversiifcation of the ownership sturcture,and speeding up the strategic adjust— 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imbalance;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一个突出矛盾,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 成就,但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已 当代中国的热点之一。因而,研究我国东部地区 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经 收稿日期:2010一l1—06 作者简介:肖庆业(1975一),男,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应用统计研究,E—mail:xqyzzOI@163.corn。 第4期 肖庆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71・ 济和政治意义。 一论在自然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 GDP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东部的GDP排在第 1位,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占全国比重的一半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自古以来就 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一)三大区域基本实力不均 上。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虽然比西部较大,但人 均值低,并且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较大。而作为 三大经济地带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西部,其GDP在全 国所占比重却是最低的,只有东部地区的32.81%。 可见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异常 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 和财政收入,这四项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 模和实力的基本指标。从这些指标中,我们既可 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的现状,同时也 突出。 可以了解到制约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人 (二)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 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和决 产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成比 定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以及制订政策的重要 例,同时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素之一。通过人口粗密度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我国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如表2所示。 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经地区济 土地面积最大,但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 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不 表1东、中、西部基本实力对比 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整理;2、表中全国合计为各地区之和。 表2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整理。 其次是中部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26.67%。而 断调整与优化,三大经济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持 东部地区人口最多,但其土地面积却最小,只有西 续下降,但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有关数据 部土地面积的1/6,人均土地面积则更少,不及西 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仅占东部地 部人均的1/9。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中 区生产总值6.84%,而中、西部地区则高达14.6% 部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该地区土地供养能力的压 和15.56%,为东部的两倍之多。这种高比例的 力。这在地方财政收入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其 对比结果既说明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 中,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人于东部相比存在一定 同时也说明了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差距,中部的财政收入占了全国的15.62%,而 另外东部的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均高于中、西部 西部则占全国的18.58%,但都不及东部的1/3。 地区。 而仅有全国9.54%土地面积的东部,则拥有了全 (三)三大区域的对外开放度存在差异 国57.62%财政收入。可见,东、中、西部地区不 对外开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 -72・ 江西农业_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2、表中全国总额为各地区总额之和。 表4东、中、西部进口额数值比较 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2、表中全国总额为各地区总额之和。 的对外贸易情况,这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动 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但中、西部地区 力之一。虽然近年来三大区域的进出口额均成上 生态环境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西部地区生 升趋势,但因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态环境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由于长期的 三大区域的进、出口额均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不合理耕作和过度开发,中、西部地区生态系统遭 从表3、表4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 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问题 易最为活跃,该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呈持续增长趋 突出,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不仅 势,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最大,2008年的 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东 占比分别为88.8%和86.8%,这都远远超过中、 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 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外资利用水平相对较 负面影响。虽然国家实行的天然保护和退耕还草 低,2008年中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比 工程是解决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重的3.5%和4.1%,西部的进、出口总额也仅占 但结果却切断了该地区传统的经济收入,使中、西 全国比重的3.7%和4.6%,这对拥有占全国土地 部生态环境治理难以得到足够有力的经济支持。 面积10.71%的中部地区和71.53%的广大西部 其中,中部地区因其分崩离析的历史原因而元法 地区来说,是相当不成比例的。可见东、中、西部 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区域。而东 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极不平衡。 部地区经济的活跃、生活条件的优越及广阔的发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以及中、西部地区高素 质的优秀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从而形成了 中、西部地区经济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缓 “孔雀东南飞”的局面。这对东部地区来说,无疑 慢,而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 是一笔宝贵财富而又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 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 (一)历史累积因素 对中、西部来说,大量资金和人才的外流无疑会阻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是过去较长的历 其经济发展,这都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落后。 史累积形成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 (二)政策因素 置、优越的交通条件以及广阔的市场,同时其坚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策方面对东中西部 的产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 地区实行了差别对待,这无疑人为地加大了地区 管理经验,都是决定东部经济引领中、西部的先决 间的差距。首先,“六五”以来,国家对中西部的 条件。从自然条件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 投资大幅度减少,资金投入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沿 第4期 肖庆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73・ 海地区。资金的转移对中西部那些长期依靠国家 资金投入的省区,尤其是以资源为主导的地区,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本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 的发展。同时,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推行改革 开放的政策,各项开放的措施大都率先在沿海地 区实行。而这种向沿海倾斜的开放政策,使沿海 工。这种产业状况使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 形成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缺乏替代产业。同时,在 市场的作用下,中、西部低价出卖初级产品和原材 料,沿海则以高价出售工业制成品,由此造成了双 重的利润流失。在第三产业方面,东部沿海地区 社会服务、科技行业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仍以 地区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在吸引外 资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而中两部地区,由于缺乏 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享受不列对外开放政策的优 传统的服务、运输、零售为主,这些都从根本上影 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科技教育的差异 惠,得益较少。其次,国家在税收、金融、人事方面 实践证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科 对东部地区也实施倾斜政策。改革开放初期,国 家给东部沿海地区以资金信贷、资本市场、财政税 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这使东部的投资效益远远 高于中、西部,从而导致了中、西部投资资金的外 流。在人事方面,东部地区在户籍管理方面有较 大的自主权,这都使东部具有了吸引资金和人才 的有利条件,而中、西部投资的教育业却无法得到 回报,反而增加了东部的竞争优势。再次,在政策 的实施方面,即便是同样的政策,由于东、中、西部 本身的差异,东部在执行的速度和力度上都优于 中、西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 国家政策的倾斜,有效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从而由经济因素引发的效应便自然而 然地产生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基础设 施建设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础设施的落后与不 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尽管我 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有了 实质性的改善,但由于中、西部经济落后,基础设 施底子薄,闰而国家的投资对中、西部来说只是低 水平的缓解。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的基础设 施建设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交通网 单薄,电力结构不合理,通信设施落后等方面。 中、西部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医疗卫生设 施、教育基础设施等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 更大的差距。这都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 展落后,以及自身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 在:东部地区服务业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 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偏高,林业、渔业等经济行业 所占比重较低,因而无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第二产业方面,中西部地区多处于粗加工阶段, 以资源开发 为主,矿产品、原材料多为初级加 技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虽然国家对中西部的教育 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中西部地区因其自身因素, 其科技、教育的水平仍无法与东部抗衡。此外,民 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适龄儿童辍学、 流失严重等情况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进步。这都 导致了中、西部教育行业的薄弱,以及人口素质的低 下,使之成为东中西部差距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尽管地区差异现象的出现是许多国家在经济 发展过程产生的共同问题,但地区差距的不断扩 大将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社会的稳 定。有效的抑制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 象,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 区布局 投资应向基础产业倾斜,国家投资的重点应 当倾向地区重大基础工业项目、农业水利工程项 H以及那些必须由中央政府安排投资的公益性项 目等。尤其要优先安排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 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支持干线铁路电气化改 造和复线建设,加强东西部之间的联系。其次,在 中部地区加大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建设,发展江河 联运,对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业的税费 政策进行调整等。最后,还可以发展特色经济、开 辟特色市场。我国中西部地区因其不同的自然条 件与多民族的组合形式,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 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 自然、旅游资源。如中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民风民俗以及民族工业特色突出,因而可以发 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生活用品等。 (二)国家应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 因为我国的民族地区大都处于高寒、荒漠的 中西部地区,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低 于东部沿海地区。因而,中央应对中西部的民族 ・7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地区给予适当的照顾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 度。同时,中央应综合考虑各地区接受义务教育 的学生规模、地方政策以及一些特殊原因等,对中 西部地区给予倾斜性的教育拨款,支持落后地区 区域金融业,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似的区内统一 市场,只有以不断发展的贸易纽带连接的各个地 区才有可能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如在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带动 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以四川成都和陕西西安 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圈。最后,通过西部地区的内 的义务教育。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省区的支持力 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动全国之力,为中西部 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发展构筑高起点的平台,解 决中西部相对贫困的问题。同时,国家应对中西 部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既可适当提高在中西部地 部合作与联系,可以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新的优化 整合和高效配置,并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个西部 区的政策性贷款比重,又可对中西部地区采取税收 产业在全国和全球产业中的地位,促进区域经济 倾斜政策,并在建设项目布局上实行优先等原则。 (三)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 放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绝 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它对促进东部沿海 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 而,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应进一步 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外 资,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放宽对中、西 部落后地区外商投资的比例,鼓励外商投向金融、 交通等领域,以及通过进出口关税减免、突破税收 壁垒障碍等加大中、西部的贸易开放度。同时,西 部地区还可以边境贸易为先导,发展与周边邻国 的边境贸易,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防影响,巩 固边境,改善与邻国的双边关系,而且有利于西部 地区开辟一个更广阔、更具深度的周边进出口市 场,对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从而获 取经济利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 经济技术协作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之间的自然资源、 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较大 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工农业 发达,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较 高,但资源缺乏,能源供应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则 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却严重缺乏, 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因而,积极发展东部沿海与 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加强各地区的优势 互补,实现东中西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具有广 阔的前景。这就需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实现各 地区长期协调发展。首先,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消除贸易壁垒,落后地区尤其要花大力气营造良 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以贸易为纽带和动力 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其次,要发展 一体化的实现。 (五)改革国有经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 资本的流动机制,使国有资本更多的投向关系国 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加大对 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现代化的 企业制度。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 量,中、西部地区要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的经验,加 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 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 发展壮大。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 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它有利于形成有规模效应 的产业链。因为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加速 农业向工业化转化,而且也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 进程,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加大了抵御风险的能 力。同时规模效益的形成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吸 收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地区的就业率,降低劳 动生产力的成本等。这都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形 成一批在全国及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 地、出口基地、商品交易中心等。 (六)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性,因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增强中、西部 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实践证明,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走原有的 高能源消耗、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模式,是难以 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和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 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必须走集约型、技术 型,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首先,在农业方面,中、 西部最大的优势是农业,因此“三农”问题是中、 西部崛起的关键。国家应在政策上有“三农”的 倾斜,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条 件,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收购价 第4期 肖庆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75・ 格保护,减轻农民负担等。这都有利于保护农民 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 (七)大力提高人口素质,an,陕中西部地区劳 动力转移 时还应积极促进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逐步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并加大农业的 产业化经营,优化传统农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 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管 理。加强对农副业产品的加工,建设中西部农产 品加工业的原料基地,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 教育落后是造成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积累重要途径的教育投资是 扶贫开发的重点,因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扶 持的重点应放在普及小学及初中的九年义务教 育。同时应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积极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人才,重视和 支持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要转变领导和群众的 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 在工业方面,国家应采取必要的手段,逐步调 整加工工业的布局,确保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能 够因地制宜,在有优势的地区集中发展。既要利 用东部的科技优势,重点发展机械、钢铁、建筑材 落后思想观念。西部地区的人民思想、生活方式 的落后根源于领导干部的思维落后。因此,要通 过各种途径消除落后生活习俗,更新观念,增强市 场竞争意识。同时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人民到发达 的地区务工、务农、经商,这样既可为家乡建设积 累资金,又可开阔眼界,学会技能,对中西部的发 料等资源优势产业。同时又要限制沿海地区继续 扩大一些高耗能的加工业,促进深加工型和劳动 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步转移。 并大力支持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在第三产业方面,中西部的第三产业比重较 低,因而东部地区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中西 部地区应根据自身有利的条件,发展旅游业以及 内河运输业等产业。同时,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 的动力,因而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 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家还应鼓励东部地区优 秀的科技人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有利于促 进中西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内部结构的合理 优化,以及自身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进一步发 挥与挖掘,中、西部地区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 展的重要增长极。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不 仅仅是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水平的迫 切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 然要求。 术,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上的高起点追赶和局 部跨越东部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华林.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王维平.经济政策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琦.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魏后凯,刘楷,周民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王建延.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赵志耘.资本流动、资本供给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7(12). [7]谢思全,张煸铭.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8(5). [8]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刘华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10]尹继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李新安.区域发展路径的经济系统分析:中部崛起实现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12]杨明华,周娜.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 (责任编辑:李力民,英摘校译:吴伟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