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4-09-12 来源:华佗健康网
农业教育

农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业””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

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束秀玉

吴德余

潘玉生

吴文丽224051)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互联网+农业”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农业职业院校需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将传统教学方式转至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中,培养一批具有以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农技人才。本文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影响入手,提出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为农业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

TheResearchaboutteachingmodeofagriculturalvocationalcollegesin

thebackgroundof“Internet+agriculture”agriculture”

ShuXiuyuWuDeyuPanYushengWuWenli

(Yanchengbiologicalengineeringhighervocationaltechnicalschool224051)

[Abstract]“Internet+agriculture”bringschallengesto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Agriculturalvocationalcolleges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andteachingmode,and⁃neetfullyintegrateInternetnewtechnologies,transfer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tothenewteachingmodeofInternet,itwillrainagroupofnewageagriculturaltalentswiththecharacteristicsofInternetand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ontheinfluenceof\"Internetplusagriculturehispaperputsforwardtheinnovationstrategyofeducationandteachingmode,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thecultivationofappliedhighskilledtalentsinagricultural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Internet+agriculture;agriculturalvocationalcolleges;educationandteaching;mode“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互联网+农业”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职业院校传统农业职业教育形态,从办学模式到教学体系,从人才需求到教师发展,从智慧农业到现化代实训基地,这种改变是深层、系统、渐进的。当下,“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趋势,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振兴乡

村战略。

1“互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业””对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式,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就可以预见“互联网+农业”时代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影响。1.1教学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农业”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从计划、生产、服务、销售各环节改造、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把传统农业落后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学与教变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YB15,项目负责人:束秀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束秀玉(1969.9),女汉族江苏射阳人,农业技术推广硕士,副教授,从事蚕桑、农学、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吴德余,讲师,本科,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潘玉生,副教授,本科,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吴文丽,讲师,研究生,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60现代农业研究

农业教育生产方式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变革。这一变革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内涵提升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农业”的出现正在逐渐改变着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它给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形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带来技术层面的改革,同时对农业职业教育理念也产生很大的影响[1]。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块农田”的传统教育正向“一个网络、一台终端,一个智能化实训平台”的教育模式演变。1.2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2]。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农科类专业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得到较大的拓展和提升。二是基于多媒体的教学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科类专业知识讲授和技能教学方式,尤其以蓝默云班课、超星泛雅、微课程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使得优质资源在学生之间得到有效快速的传播。三是“互联网+”使得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走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对农科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新的考验。1.3学习模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专业学习不再是传统的书本、课堂、田头,互联网使学习突破了时空界限和地域界限,成为一个无时不可、无地不能的事情。数据信息平台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资源也因互联网变得丰富多彩。一是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使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和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智能大棚、科技示范园、智能化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全面感知,掌握数据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三是通过信息平台,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使得学习模式由被动走向主动。1.4就业创业的影响

“互联网+农业”时代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专业性、技术

农业教育

性和技能性[3],从而造成农科类毕业生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互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业””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2.1树立“互联网+”思维

农业职业院校既然是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摇篮,就要切实尊重农业人才的成长及其发展规律,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围绕农业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互联网发展需求相对接,运用互联网技术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园区(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区域)需求对接。通过载体创新,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感情稳固人、用发展培养人[4]。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一是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二是要构建网络教学和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信息化,三是要利用数据信息平台,通过平台记录和分析,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点,使农业职业院校在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2.2更新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上,提练主干课程,推动跨专业课程建设,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农科类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在培养学生农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既要新增学生能够承担本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知识传授,还要新增当下智慧农业时代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光照、土水、温度传感器,以及数据网关、主控制箱、一体化控制器等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实时观察、调控与管理,使学生具备解决本地区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检测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作贡献。总结、提取“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行业各环节中的信息化应用实例,撰写农科类专业课程案例,重点对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村店商等农业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和传授[5]。

2.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微课、蓝默云班课、超星泛雅、MOOC等途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农业研究

61“互联网+”“互联网+”农业教育

一是教师角色转换。在“互联网+”背景下要进行课堂教学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农业的奥秘。二是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的农业学习资料,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植物识别时,利用校园内部或周边公园的各类植物进行识别,使用“形色”等手机APP平台,在联网状态下拍摄图片识别,认识植物品种、了解该种植物的价值及养护知识。三是利用社交平台师生互动。农科类教师可以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源,利用学生们喜欢互联网社交的特点,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APP,定期将最新的农业信息、知识、技能、工艺等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余时间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进行在线答疑,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2.4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6]。首先,“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应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框架,思想要解放。第二,要熟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熟练使用电脑、手机等网络通讯工具,使用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超星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第三,教师要学会对互联网的信息采集、整理,并对其正确性进行论证,发布给学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准确性。第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要充分应用信息平台考核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5改造提升“六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上,加强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传统基地为依托,通过改造提升,建成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标准化育苗、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农产品电商等现代化实训基地,打造集教学科研、竞赛考证、培训体验、科普展示、服务经营、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智能化、现代化实训基地,从而使得互联网技术应用并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重新认识“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流通和服务模式[7]。要创造网络智能化、精细现代化全真的实践环境,以实现农业信息化为目标,构

62现代农业研究

农业教育建实训基地的网络化运营与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对实训基地作物生产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经营。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作为实训基地后期改造提升的依据,将涉农专业教育从课堂转移到实训基地中。同时开展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知识的实践教学,有助学生对农业信息化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2.6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与创业孵化能力

围绕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农业职业院校应将“互联网+”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通过创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省市名师工作室、众创天地电商孵化基地等载体,分段分类分层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3结语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它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在“互联网+”大趋势下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依托所承担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开展社会服务,提高农业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同类院校农科类专业办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2015-7-1).

[2]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2-09).

[3]黄之鈺.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1).

[4]陈丽芬.普通高等农业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04):100-102.

[5]黄春丽.“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究[J]西部皮革,2016(6).

[6]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12).

[7]任玲,翟旭军,金濯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科技信息,201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