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权威发布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摘要:在系统分析第六次(1999年 ̄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五个特点;从 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此次资源清查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5亿hm2,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 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m3;人工林面积0.53亿hm2,蓄积15.05亿m3。 ’ 关键词: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状况;清查结果;问题;措施 ’I11e Sixth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 and the Status of Forest Resources Deparunent of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State Fores ̄y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systematically an ̄yses the profile of the sixth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if'om 1999 tO 003).On the basis of it,the paper summarizes its frye characters.From forste resources structure,resources quantity,reg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culture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it reveals its newly products.Then i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related The resulst of this in— ventory are the following:national foresthnd area is 2.85x108 hm2。forest area is 1.75x108 hm2,forest coverage is 18.21%,the volume offorest resources is 124.56 ̄108 m3,the area of artiifcial forests is 0.53x108 hm2 and the vol- urne of it is 15.05x108 hm2. Key words The Sixth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the Status of Forest Resources;the resets of forest re- sources;problems;measures. 第六次清查基本情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群 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哺育人类的摇篮。她 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而 且更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 能,还为人类提供休闲、游憩等社会服务,是人类不可或缺的 江苏、河南等省原有清查体系进行了优化,统一了抽样方法。 上海市第一次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建立了清查体系,重庆建市 以后单独建立了清查体系。对西藏、内蒙古、新疆、甘肃、青 海、四川等6省(区)前几次清查未覆盖区域全部布设了样 地,实现了除港、澳、台以外国土范围的全覆盖调查。 二是增加了调查因子。扩充了清查信息容■。为适应森 林经营管理和林业生态建设需要,本次清查增加了林木权 属、林木生活力、病虫害等级、经济林集约经营等级等调查因 子,将非林地划分为农地、牧地、水域、未利用地、其它土地五 类,增加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区划分类因子和全国各大 流域信息,扩充了清查信息容量。 三是应用了先进技术。提商了清查工作效率。遥感技术 自然资源。 为了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 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省(区、市)为单位,采用世界公认的 连续清查方法,依据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系统布设样地,按统 的技术标准,定期复查样地获取数据,采用统一的计算机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获得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清查 工作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省(区、市)负责清 查(7-作方案》《技术方案》的制定,组织技术培训,组建调查 队伍,开展外业调查等工作;国家级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负责对清查方案的审查、技术指导、外业和内业检查验收、统 计分析以及全国汇总工作。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结 束,历时五年。参与本次清查的技术人员2万余人,投入资金 6.1亿元。全国共调查地面固定样地41.50万个,遥感判读样 地284.44万个 对全国除港、澳、台以外国土范围内的森林资 源进行了全覆盖调查。与上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相比,呈现 出五个特点: 是优化了清查体系。实现了调查范围全覆盖。对河北、 的应用,增加了森林资源调查的空间分布信息,对实现清查 范围的全覆盖调查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 用,保证了样地定位和复位精度,提高了样地复位率。地理信 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在样地布设、数据管理和专题图件制作等 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丰富了清查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数 据库技术的应用,增强内业清查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内业 工作效率。 四是加强了科学管理。保证了清查成果质■。本次清查 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和成果审查机制,实 行了全员技术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定期汇报和通报制 度,推行了技术质量责任制 、跨期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改设和 目测样地审核批准等制度,样地复位率和样木复位率分别达 到99.8%和97、2%,显著提高了清查成果质量。 五是丰富了汇总成果。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为保证全 国汇总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清查汇 总分析工作,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全国汇总工作组,下设汇总 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权t发布 分析组、成果编制组、成果审核组、宣传策划组4个小组,组织 了120余名技术人员,从2003年4月起,历时一年多,对31 个省的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认真审核、汇总、分析、评价。完成 了全国森林资源汇总分析,天然林、人工林资源等9个专题分 析,以及工程区、主要林区和流域等26个区域分析。汇总成果 除《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9 ̄2003))、《中国森林资源图集》 外,增加了《中国森林资源报告》《中国森林资源》《中国森林 (折页)》《中国森林资源(宣传册)》《全国专项与区域森林资源 因素影响,其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 主要江河流域和山地丘陵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森林资源分 布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在东北、西南边远省(区、 市)及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分布多,而辽阔的西北地 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 中原及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随着中国政 府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林 业六大工程建设的推进,中国西部森林资源逐渐丰富,森林资 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将逐步有所改善。 按流域分布,我国十大流域中,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长 江、黑龙江、珠江、黄河、辽河、海河、淮河等七大流域。七大流 统计分析报告汇编’《中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资源清查 工作总结》和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信息管理系统、森林资源 清查专题电视宣传片等。 总之,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覆盖范围、工作任务量、成 果数量和质量等都超过历次清查,在清查体系、调查内容、技术 手段、工作管理、汇总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清查数据 更加全面、翔实、准确,清查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可靠。 全国森林资源状况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漂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林业用地面积 2.85亿hm2,森林面积1.75亿hm ,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 蓄积量124.56亿m3;人工林面积0.53亿 hm2,蓄积15.o5亿 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 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5位;森林蓄积居俄罗斯、巴西、美国、 加拿大、刚果(民)之后,列第6位。 (一)森林资源结构一 森林面积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7334.33万hm2,占 42.45%;集体9944.37万hm2,占57.55%。森林面积按林木权 属划分,国有7284.98万hm2,占42.16%;集体6483.58万 hm2,占37.52%;个体3510.14万hm2,占2O.32%。在现有未成 林造林地中个体比例达41.14%o非公有{61I林业成效突显,所 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开始趋向多元化。 在林分中,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面积比例为 55.o7%、38.34%、2.12%、4.47%; 蓄积比例为45.57%、45.47%、 0.46%、8.50%。 . 按龄组划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面 积比例为33.O8%、34.77%、14.00%、12.01%、6.14%;蓄积比例为 1O.62%、28.32%、18.56%、24.94%、17.56%。幼中龄林面积所占 比重较大,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67.85%,蓄积占 林分蓄积的38.94%。 按优势树种(组)分,栎类、马尾松、杉木、桦木、落叶松五 个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所占比重较大,其面积合计 7130.78方hm2,占林分面积的49.94%;蓄积合计449414.98 万m3,占林分蓄积的37.15%。 (二)森林资源质量 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单位面积生长量和蓄积量、平均郁 闭度和胸径、林木生活力、病虫危害程度等是反映森林资源质 量的重要指标。林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 47:50:3。林分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为3.55m /bm ,平均郁闭度 0.54,平均胸径13.8cm。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84.73m3/hm2。 林分生长发育状况较好,林木生活力等级达到中等、良好 以上的林分面积比例分别为50.58%、42.22%i没有病虫危害 的森林面积占79.91%,受病虫危害达到重、中 轻度的森林面 积比例分别为0.54%、2.50%和17.O5%。 (三)森林资源区域分布 长期以来,中国森林资源由于受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等 域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_半 森林面积占全国的70.10%, 其中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的 林资源约占全国森林资源的 半。七大流域森林蓄积占全国的64.09%,其中黑龙江流域在 七大流域中森林蓄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黄河、海河、淮河 流域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 按林区分布,我国林区主要有东北内蒙古林区 西南高山 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五大林 区。这五大林区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1.71%,森林面积 占全国的76.88%,森林蔷积占全国的95.60% 森林覆盖率以 东北内蒙古林区最高,西南高山林区最低;森林面积以东南低 山丘陵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森林蓄积以西南高山林 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 森林资源发展变化情况 第六次(1999-200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的 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快速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结构趋于合 理、体制渐趋完善”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 是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增加1596.83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16.5 幼暖0蝎.2l%,增长了1.辱6个百分点。 兰是森l棘誊积霉j【 增l钿 。继绥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森林 蓄积量净增8.8 亿m3,年均净增1.78亿m3。 三是森林质■有所改善。!林分每hm2株数增加了72株, 蓄积量增加了2 59m3,林木平均生长速度加快。阔叶林和针阔 混交林面积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发生 可喜变化。 四是林种结构渐趋合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面积比例 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已初见 成效。 ’ 五是林业所有镧形式和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化。森林面积 中,非公有制达20.32%;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制达 41.14%。 六是林业。发展话劲较大 未成林造林地呈现逐年增加的 趋势,据统计2001年以来每年增长造林面积SO0万hm2以 上 中幼林比例已达67.8S%。 森杯赞源发展审存在的主要问l赢 :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林业建设 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也深刻揭示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工 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突也表现在·: 是总■不足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O.132] ̄n2,不到世 界平均水平的1/4 界第d弘盘。人均森林蓄积9.421m ̄,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I/6,居世界第122位。 Januaw GG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权威发布 二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 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 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 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hm2蓄积量只有 84.73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 分平均胸径只有13.8cm,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 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 林地流失、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可采资源严重不足, 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 偿,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合理利用。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 革,尽快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充分发挥其在两大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大投入和相关 政策的扶持力度,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调减并合 理确定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确保森林资源得 以休养生息。在条件适宜地区,加快速生丰产林、木本粮油林 和薪炭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 发展对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需求。 (五)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资源管理活力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保护森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合 重道远。 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措施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状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 和持续利用的方针指导下,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加强资源管 理 完善配套改革,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 量,保障林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加快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的造林绿化进程,加大防 沙治沙力度 ,努力楗高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相结合的生态 治理水平。继续对陡坡耕地和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区域的 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提高水主流失治理的效果。加大城市林业 建设和乡村四旁绿化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充分依靠科学,挖 掘未利用地的造林潜力,扩大林草植被栽种范围,努力改善我 国的生态状况。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以生态治 理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西部地区绿化步伐,从 根本上改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 。 (二)实施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手段,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 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加强对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飞播造 林的管理,提高成林率。有效增加森林的后备资源。加大森林 经营投入,大力组织开展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变树 种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低下、林地生产力不高的状况,提高单 位面积蓄积。制定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的技 术规程,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规范森林资源的 培育和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以质量为先导, 把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 育管护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逐步实现森林经 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采取严厉措施,加强林地、湿地保护,严格林地林权、采伐 限额和木材流通管理,认真执行登记发证、凭证采伐和凭证运 输制度。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加大重点火险区 的综合冶理和林火监测力度 .不断提高防火和扑火能力。加大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切实抓好森林病虫 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j建立健全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体 系,防止境外有害生物的侵入和国内危险性病虫的异地传播。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种的保护力度,切实 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协调两大体系建设 加快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步伐,对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合理补 ■ 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 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统一、管 理科学的原则,建立新的森林保护、培育和利用机制,促进林 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规范和促进森林资源使用权 的合理流转,加快活立木市场培育,促进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多 元化。继续改进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推进分区施策和分 类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六)完善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管理能力 强化各级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健全森林资源综合监 测系统,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检查系统,努力构建以资源行政管 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 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 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依法行政 能力。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形成作风优良、业务过硬、运转协调 的森林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切 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 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监督、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管 理能力和执法水平。 . (七)加强森林资源监测,提高综合监测水平 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尽快建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 体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全国森林资源 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国和各地林业建设发展提供一个统一的 森林资源基础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森林资源成果的管理科学、 信息共享、准确高效、安全可靠。进一步优化完善调查方法,丰 富产出成果,制定和完善监测的相关标准、规程、办法,充分应 用先进技术,提高成果的时效性。改进监测手段,增加科技含 量,提高监测效率,真正把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监测推 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新时期林业和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 贡献。 (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林进程 尽快修订《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抓紧制定国有森林资源 经营管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六大工程建设、 公益林补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法规,制定完善造林质量管 理、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 监测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强化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 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冶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 重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巩固森林资源培育成果。健全林业行 政决策责任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 责任制,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 奖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 木、乱垦滥占林地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把 “严管林”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 (责任编辑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