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1-06-30 来源:华佗健康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揣摩诗歌的语言。

2.品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进行朗读训练,达到熟读成诵。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古诗,根据新课标要求,重点活动是读读背背,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诗歌感情。

3重点难点

品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曾经有一座简陋破旧的茅屋,却栖身着被后世尊为“诗圣”的大诗人杜甫。在这里,诗人饱含激情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介绍杜甫及杜诗。 2.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悲惨情景。本文属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质疑字词、翻译诗歌内容。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赏析第一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赏析第二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赏析第三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

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赏析第四节。

提问:这一节表达诗人怎样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本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以上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2.找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思想内容。

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节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境界。

3.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4. 畅所欲言:学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5.集体朗读背诵。 五、拓展运用

1. 回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体会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特色及爱国情怀。

2. 诗文积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3.联系现实: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成为了现实,在和平年代里,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曾经有一座简陋破旧的茅屋,却栖身着被后世尊为“诗圣”的大诗人杜甫。在这里,诗人饱含激情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介绍杜甫及杜诗。 2.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悲惨情景。本文属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质疑字词、翻译诗歌内容。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赏析第一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赏析第二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赏析第三节。

提问:这一节写了什么情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赏析第四节。

提问:这一节表达诗人怎样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本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

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以上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2.找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思想内容。

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节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境界。

3.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4. 畅所欲言:学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5.集体朗读背诵。 五、拓展运用

1. 回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体会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特色及爱国情怀。

2. 诗文积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3.联系现实: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成为了现实,在和平年代里,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更多 精品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30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29张PPT)

更多 精品试卷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及部分答案 更多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更多 精品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免责声明 | 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