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2020-08-21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0卷第10期2020年10月创新科技

Innov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Vol.20No.10Oct.2020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

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2

张燕航1,,周国林1刘磊1

(1.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文章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

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展望。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其次,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阶段划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不同研究视角、企业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有关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从政策协同的维度划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具体研究内容、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梳理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启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技术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10-59-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10.007

1引言

多主体以及多途径的有效结合。无论从企业层面来说,还是从产业层面来说,培养和提升技术能力都不可能仅凭某个企业的一己之力来实现[1]。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举措。虽然,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情况比较好,但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还存在较多不足。例如,企业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从微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从中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提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技术能力的快速培养和提升,需要

收稿日期:2020-09-09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6CGL1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专项研究项目(2019GXJK11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共建课题(2020GZGJ156)。

作者简介:张燕航(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周国林(1970—),男,博士,教授,院长,广东金融学

院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刘磊(1975—),女,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刘磊为本文通讯作者。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0·

创新科技第20卷

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三方之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也影响了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除了产学研等相关技术创新主体需要付出努力,适当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1]。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学研”的研究与“产”相脱节,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因此,难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其二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与“学研”之间进行良好的创新协同[2]。产学研三方是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由于产学研各方之间的目标、技术积累、运作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再加之不完全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产学研合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有效状态。这时候,适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是一个体系,是由多个主体制定的一些在目标、内容、措施、工具等政策要素存在差异的政策组合。因此,在利用政策提升技术能力时,还必须要考虑这些政策要素之间的差异会不会导致政策效果的抵消,甚至出现负作用。随着相关各部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地,政策体系的复杂程度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单纯地考虑单一政策对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不大。只有使各政策相互配合、彼此协同,才能推动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而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政策本身需要全面的要素协同[3]。

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本文梳理有关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方面的研究,提出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展望。

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上,80年代末期以后是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扩展到了微观层次上[4]。

企业要提高技术能力,应不断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引进,从而使模仿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有序提高。实现这三个方面能力有序提高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即技术检测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变革能力[4]。关于技术能力的提升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技术能力提升过程模式;另一种是“技术引进—生产能力—自主创新”模式[5]。还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维度进行了细分,例如,高山行等[6]将企业技术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维度、技术吸收能力维度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维度。提升

2.2

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的企业技术能力

很多学者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角度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7],这种学习不仅对于优化企业的战略思想和组织文化、提升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有助于培育企业的长期发展活力[8]。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是出于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10]

的考虑[9,。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和大学

间的研发合作具有正的规模效应,并且对企业研

12]发能力具有正向影响[11,;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模式都会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当合作模式与企业技术发展阶段相适应时才会对技术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13]。当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时,无论技术或者知识是通过内部获取[14]还是通过外部获取[15],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与其最相适应的技术获取方式对于企业实现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都是非常重要的[16]。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会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当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呈互补型,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广度;当呈辅助型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深

展状况

2.1

2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相关研究的发

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阶段划分

有关技术能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还没有明确提出技术能力的概念;相关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关于技术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0年第10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61·

度[17]。此外,产学研主体双方的技术势差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存在长短期上的异质性,并受到双方相对技术位势关系的调节[18]。

2.3

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例如:从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制度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19];从对外投资渠道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0];从国际技术转移视角探讨国外技术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促进[21];从知识流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2];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3];从二次创新中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匹配角度[24];从作为企业获取和转移外部知识资源的系统性平台的外部知识网络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5],等等。

2.4企业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除了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角度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探讨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叶伟巍等(2014)研究指出,在各种政策支持下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系统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非常重要[26]。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共性技术一直由大学、研究机构提供,因而企业对大学、研究机构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会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27-28]。刘炜等(2012)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技术能力的演化过程,发现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为替代—互补—替代的三阶段关系[29]。

2.5

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专有技术和共性技术,其中共性技术又可分为应用性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30]。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并与现有技术能力结构基础相整合的连续过程,应用性共性技术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转化的关键[31]。在共性技术供给链出现缺位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建议通过技术联盟、校企共建研发机构以及技术中介等途径完善技术供给机

33]制[32,。共性技术的基础性、战略性、风险性、外部

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34]。而随着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深入了解,政策制定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定位支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35]。

2.6企业技术能力研究小结

企业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以及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对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视角多样,早期的研究多数倾向于从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企业技术能力反过来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从更多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投向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协同来促进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不同研究视角

现状

3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

3.1政策协同的维度划分

政策整合可以发生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因而称为决策的“组织间”协同,也可以发生在同一部门内不同的业务单位之间,称为决策的“组织内”协同;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主体的相互依存度和面临的控制方面,组织内协同要大于组织间的协同[36]。OECD区分了政策协同的两个层次:政策协调和政策整合,并提出了政策整合的三个维度:其一是横向整合,其二是纵向整合,其三是时间维度整合;并指出政策整合比政策协调更要求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政策整合的结果是跨部门职责的统一,而政策协调的产出依然是部门各自的政策[37]。Meijers和Dominic(2004)进一步把政策协同的程度区分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政策整合,中间等级是政策协调,最低等级是政策合作,并认为政策合作与政策协调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追求的目标:组织间政策合作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而组织间的政策协调则是为了确立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期望的结果,共同目标可能与单个组织的目标偏好有所不同;由于追求目标、互动程度、产出等的不同,不同层次的政策协同在正规性、组织依存度、资源需求、对组织自主权的威胁等方面相应有所不同[38]。

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研究

性等特性,决定了共性技术在其发展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市场失灵,因而需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2·

3.2

创新科技第20卷

内容

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具体研究

展,相关文献也不少,但针对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当前多数关于技术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是从政策本身出发,通过对目标同目标之间的协同、措施之间的协同以及主体同主体之间的协同等要素之间的协同来开展研究;而实际上,措施同目标之间的协同可能更有意义[43]。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目前大多数还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严谨的相关实证研究不足,所得结论也缺乏说服力[51]。此外,国内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关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不多。然而,当产学研创新政策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协同效用。

创新政策一般都不是单一政策,通常都是多政策的组合,因而有必要探讨不同政策之间的

[39]

“协调性”。不同创新政策的作用(包括推力、

拉力和张力)方向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各种不同创新政策之间相互配合支持,以确保创新活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40]。至少有三种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政策的协同性和连贯性做得比其他政策好:一是不同主体的政策制定者享有共同的想法和愿景;二是政策有公共基础,与其服务领域的利益集团的人群相匹配;三是,进行政策协同的不同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也

42]是主要因素[41,。

3.3

目前关于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丰富,其中多数研究是将政策协同划分为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的。例如,一些学者将政策协同区分为

44]力度协同、目标协同、措施协同三个维度[43,,还

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

4评述与展望

企业虽然应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技术具有缄默性等本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企业不仅不可能及时地并且无代价地获取技术,而且也不可能从各种可行的技术组合中无代价地选择技术[52]。因此,仅凭企业的一己之力,很难使企业技术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持[1]。虽然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对于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十分有必要,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之间,政策制定主体、目标、措施等存在多样性、政策要素之间的不协同、政策体系内部的不协同以及政策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不协同,都会弱化政策的效果,甚至不利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我国目前已经在逐渐改变仅利用行政手段或单个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来促进技术能力提升的局面,转而运用政策协同来促进技术能力的提升[43]。因此,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非常有意义。

通过对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相关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还有以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用机理

4.1

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体系协同的内在

有一些学者将政策协同区分为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三个维度[45]。一些学者侧重于从不同维度内部的协同进行研究,例如,彭纪生等(2008)研究政策主体的协同、政策目标的协同和政策措施的协同[43];杨晨和王杰玉(2016)除了研究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各维度内部的协同,还探讨了政策考核的协同、政策执行的协同以及政策评估的协同等[45];郭淑芬等(2017)研究政策效力间、政策措施间、政策目标间的协同[46]。一些学者侧重于不同维度之间的协同研究,如张国兴等(2017)侧重于不同措施与目标的协同[44];还有一些研究同时探讨了各维度内部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协同,例如,樊霞等(2019)既探讨了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和措施协同,也探讨了目标与措施的协同等[47]。此外,还有从府际关系角度研究政策协同[48],研究政策群之间的协同[49]以及研究单一政策的政策效果和政策组合的政策效果[50]等。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各维度的协同以及维度间的协同多数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间的不断推移,协同程度不断增强,

47]协同状况不断改善[46,。

当前多数关于技术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是从政策本身出发,或是研究不同政策之间如何协同,或是将政策划分为不同维度,研究维度之间

3.4

关于政策协同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

政策协同研究小结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0年第10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63·

如何协同,较少关注政策协同的内在作用机理。由于产学研创新政策存在多元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等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来促进技术能力提升,要识别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体系要素之间耦合的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探究这些因素耦合路径与方式,研究政策体系协同的内在作用机理。这些是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重要前提。协同

4.2

政策措施与技术能力提升目标之间的

技术创新体系的协同。

4.4产学研三方之间合力的形成机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需要产、学、研三方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但现实中三方之间相对较为独立,没能很好地协作。在企业技术能力诸多投入条件中,如果只增加其中某一种,其他投入不增加,企业技术能力增长会发生效应递减[5]。同理,对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体也是一样,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有三个重要的主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力度大小不完全相等,施力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单纯增加某一方的力量,企业总体技术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目前关于产学研三方合力的研究还不多,研究产学研三方合力的形成机制,协调三方的力度以及三方施力的方向,使三个主体的力量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大的合力,对于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苏敬勤,洪勇.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91-97,104.

[2]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7(12):8-19.

[3]王兴元,魏江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三辑)[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4-18.

[4]魏江.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发展与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0(5):20-23,33.

[5]魏江,刘锦.基于协同技术学习的组织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115-119.

[6]高山行,黄烨琳,卢丹.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联盟状态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1-5.[7]CYERTR,GOODMANP.Creatingeffectiveuniversity-[J].OrganizationalDynamics,1997,5(1):45-57.industryalliances:Anorganizationallearningperspective

相对于目标同目标之间、措施同措施之间、主体同主体之间等方面的协同,措施同目标之间的协同应该更重要[43]。当前,多数研究还是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要素的全面协同上,较少关注措施与目标之间的协同。单纯从政策本身探讨目标与措施之间的协同,可能会过于牵强。每项政策的制定者都是以政策目标为导向来制定相关措施,期望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之间有着很高的协同度,但在实践中,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往往可能会达不到政策目标,甚至偏离政策目标。诚然,这其中可能会存在很多原因,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多个政策之间主体与主体、措施与措施、目标与目标等方面的不协同。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得不考虑,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之间是否协同?在政策措施与目标不协同的前提下,政策执行的力度越大,只会适得其反;追求政策体系其他要素之间的协同,可能会偏离目标。因此,如果希望通过产学合作创新政策的协同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政策措施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目的的协同则应当是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全面协同时认真考虑的问题。

4.3

政策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协同

国内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政策体系内部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关注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的不多。政策体系建立不仅要实现财税、科技、产业等政策之间的协同,还要实现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协同,才能更好发挥政策协同效用。因此,在系统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体系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后,还应当进一步识别实现政策体系之间以及宏观政策体系与微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之间协同的关键要素,进而研究政策体系与企业

[8]WOODA.Capacityrationalizationandexitstrateg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9,30(1):25-44.[9]TIWANAA.Doestechnologicalmodularitysubstituteforcontrol?Astudyofallianceperformanceinsoftwareout⁃769-780.

sourcing[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29(7):[10]TEECED.Explicatingdynamiccapabilities:thena⁃tureandmicrofoundationsof(sustainable)enterpriseperfor⁃1319-1350.

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4·

创新科技第20卷

[11]LEIPONENA.Whydofirmsnotcollaborate?Theroleofcompetenciesandtechnologicalregimes[J].Innova⁃tionandFirmPerformance:EconometricExplorationofSur⁃[12]朱桂龙,李奎艳.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4):90-92.

[13]EOMB,LEEK.Determinantsofindustry-academylinkagesand,theirimpactonfirmperformance:ThecaseofsearchPolicy,2010,39(5):625-639.

Koreaasalatecomerinknowledgeindustrialization[J].Re⁃[14]赖明勇,袁媛.R&D、国际技术外溢及人力资本一个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05(4):62-66.

[15]NESLIHANA,YILDIRIMO.TechnologyAcquisitionandUtilizationinMetalGoods[C].PICMET'97,1997(7):[16]DURRANITS,FORBESSM,BROADFOOTC.Man⁃agingthetechnologyacquisitionprocess[J].Technovation,[17]詹雯婷,章熙春,胡军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双元性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5(10):1528-[18]江志鹏,樊霞,朱桂龙,等.技术势差对企业技术能力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基于企业产学研联合专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1):131-139.

[19]蔡树堂,吕自圆.研发人员激励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5):144-149.

[20]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J].世界经济研究,2003(2):10-13.

[21]王芳,赵兰香.后发国家(地区)企业技术能力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基于潜在转换分析方法[J].中国软科学,[22]林筠,郭敏.知识流与技术能力:探索和利用性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6(6):65-73.

[23]PRADOFLED,ROSELLONMAD.Develop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ythrou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casestudyfromthePhilippines[J].AsianJournalofTechnologyInnovation,2017(2):1-20.2015(3):105-116.1537.

1998,18(8-9):523-528.27-31.

veyData.Palgrave,2001:253-277.

[27]吴家喜,吴贵生.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9,27(8):1220-1227.

[28]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刘炜,马文聪,樊霞.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12):1853-1861.

[30]朱桂龙.产学研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J].科学学研究,2012,30(12):1763-1764.

[31]黄曼,朱桂龙,胡军燕.基于活动理论视角的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剖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32]MOODYSSONJ.PrinciplesandPracticesofKnowl⁃edgeCreation:OntheOrganizationof“Buzz”and“Pipe⁃lines”inLifeScienceCommunities[J].EconomicGeogra⁃[33]李纪珍.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0):5-12.

[34]朱桂龙,朱明晶,尹潇.知识扩散视角下共性技术的商业化评价:基于多层网络的反向识别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2):16-25.

[35]RUSHH,BESSANTJ,HOBDAYM,etal.Theevolu⁃tionanduseofapolicyandresearchtool:assessingthe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offirms[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2014,26(3):353-365.phy,2008,84(4):449-469.136-145.

2011,41(5):71-82.

[36]周志忍,蒋敏娟.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28-[37]OECDPublicManagementService/PublicManagementCommittee,GovernmentCoherence:theRoleoftheCentreofGovernmentMeetingofSeniorOfficialsfromCentersoftreofGovernmentBudpalest,2000,10.

GovernmentonGovernmentCoherence:theRoleoftheCen⁃[38]MEIJERSE,STEADD.Policyintegration:whatdoesitmeanandhowcanitbeachieved?Amulti-disciplinaryreview[C]//BerlinConferenceontheHumanDimensionsoflinkagesandPolicyIntegration.Berlin,2004.

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GreeningofPolicies-Inter⁃[39]赵莉晓.创新政策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2):195-202.[40]魏喜武,薛霞.创新政策的“力”与“能”:创新政策指数构建维度选择[J].科研管理,2016(S1):270-274.[41]JORDANG.ThePoliticalCostsofPolicyCoherence:ConstructingaRuralPolicyforScotland[J].JournalofPublicPolicy,2006,26(1):21-41.33.

[24]马丽,邵云飞.二次创新中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匹配对技术能力的影响:京东方1993¬—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9,16(6):810-820.

[25]詹湘东,谢富纪.外部知识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知识距离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4):76-93.

[26]叶伟巍,梅亮,李文,等.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6):79-9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0年第10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65·

[42]PETERSBG.Towardpolicycoordination:alternatives[43]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9):25-36.

[44]张国兴,张振华,管欣,等.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措施与目标协同有效吗?——基于1052条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3):162-182.

[45]杨晨,王杰玉.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演进及协同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6):75-80,107.[46]郭淑芬,赵晓丽,郭金花.文化产业创新政策协同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7(4):76-81.

[47]樊霞,陈娅,贾建林.区域创新政策协同: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9,33(3):70-74,105.tohierarchy[J].Policy&Politics,2013,41(4):569-584.

[48]黄萃,任弢,李江,等.责任与利益:基于政策文献量化分析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府际合作关系演进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68-81.

[49]汪涛,谢宁宁.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研究[J].技术经济,2013,32(9):22-28.

[50]刘宇佳,李春艳,孟维站.我国科技政策对高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影响研究:基于单一政策和政策组合特征的分阶段实证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6):105-[51]李凡,林汉川,刘沛罡,等.中俄技术创新政策演进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9):1348-1356.

[52]黄志斌.国外技术能力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3):76-78.113.

ResearchDevelopmentandProspectsofEnterpriseTechnological

CapabilityImprovementand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InnovationPolicyCoordination

ZhangYanhang1,2,ZhouGuolin1LiuLei1

2.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641)(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GuangzhouGuangdong510521;

Abstract:Theimprovementof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ofenterprisesisveryimportantforthe

economicdevelopmentofacountry.Thearticlesortedouttherelevantresearchontheimprove⁃mentofcorporate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andthecoordinationofinnovationpoliciesfor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andputforwardtheresearchprospectsofenhancingthe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ofenterprises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veinnovationpolicycoordination.Firstly,itanalyzedthenecessity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veinnovationpolicycoordinationtoimprovethetechnologicalcapabili⁃tyofenterprises.Secondly,itsystematicallysortedoutthedevelopmentstatusofrelevantre⁃searchontechnologicalcapabilityimprovementofenterprisesfromtheresearchstagedivisionofenterprises’technologicalability,differentresearchperspectivesofimprovingenterprises’tech⁃nologicalability,theinfluenceofenterprises’technologicalabilityo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researchonthestructuresofenterprises’technologicalabilityandotheras⁃pects,andsortedoutthecurrentsituationoftheresearchontheinnovationpolicycollaboration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fromtheaspectsofthedimensiondivisionofthepolicycollaboration,thespecificresearchcontent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nnovationpolicycollaboration,andtheempiricalresearchofthepolicycollaboration.Finally,itputforwardtheresearchenlightenment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nnovationpolicycoordinationtoenhancethe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ofenterprises,andtheproblemsthatneedfurtherresearch.

Keywords:enterprise;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nno⁃vation;policycoordination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