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措施9.3.3指出 当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时,应按混凝土规范的规定,设置附加横向钢筋,承担全部集中荷载。当梁上托柱时,则无需配置上述附加钢筋。 个人认为 只是一个作用于梁顶的集中荷载 而不是像主次梁交接形成一个支座, 跟楼上的看法一样 还是要慎重 在满足柱根锚固的同时 还是把附加钢筋加上去
2、按照规范混凝土规范理解,梁上柱作用在梁的上平面,不需要附加箍筋,但是考虑梁上柱的柱跟处受力复杂,且需要满足柱跟的相关锚固,本人根据相关书籍及自己经验,感觉还是慎重点的好,抗冲切能满足就不用加吧。 3、梁上起柱,柱的集中荷载传递到梁顶部(受压区),不需另加吊筋。 4、101图集上有梁上起柱的大样61页。
梁上柱、墙上柱与框支柱
梁上柱LZ(一般为非转换层的框架柱)是指支承在楼层梁上的柱,它非生根于“基础”。生根于基础梁上的柱不能称梁上柱,因为基础梁是基础而非楼层梁。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楼层某些部位下层无柱,而在上一层又需设柱,柱只能从下层的梁上生根。支承梁上柱的梁(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俗称“托柱梁”,现在无此叫法,梁代号仍然为KL或L。由于梁上起柱产生集中荷载,故在梁上柱位置布置吊筋。梁上柱是因局部建筑功能的变化调整而设置的柱,与下层柱是不贯通的。构造柱也生根于梁,但它不属于梁上柱,不管是否与下层贯通。梁上柱按框架柱设计,其构造按框架柱。托柱梁应具有较大刚度,使梁上柱柱端受到较强的弹性固定约束。
墙上柱QZ(一般为非转换层的框架柱)是指嵌固在墙上的柱。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下层有墙无柱,而上层无墙设柱,从墙上起柱,这种柱为墙上柱。墙上柱的构造有两种,一种是与墙重叠一层,即柱插筋伸入下层墙底。第二种是柱纵筋锚固在墙顶。柱截面通常大于墙宽,前者通过柱箍约束,其中剪力墙相当于芯柱之芯;第二种通过设置垂直于墙的平面梁提供固定约束。墙上柱按框架柱设计,其构造按框架柱。
梁上柱和柱纵筋锚固在墙顶的墙上柱,梁和墙体平面外方向应设梁,以平衡柱脚在该方向的弯矩。当柱宽度大于梁宽,梁设水平加腋。
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暗柱),是指下层为墙,上层为边缘构件。边缘构件锚入剪力墙内。如地下室外墙为剪力墙,一层开始无外墙或有局部外墙,但有边缘构件,此时,边缘构件锚入地下室外墙。由于地下室墙有足够的承载力,所以,边缘构件不插入基础。其他楼层位置也可设置墙上柱,不限于地下室外墙起柱。
框支柱KZZ是指因建筑功能要求,下面为大空间,上部为住宅。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一般为墙或边缘构件)不能与下层竖向构件直接连续贯通,而是通过水平转换结构把荷载传递给下部竖向构件。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承上部的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支撑框支梁的柱子就叫做框支柱。墙上柱向下重叠一层,框支柱则与墙重合部分向上伸出一层。如果说梁上柱是局部的(不构成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那么,框支柱往往是整层的,当然,也有局部设置框支柱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LZ梁上柱插筋按照 11g图集11g101-1p61页做,插筋伸至梁下部纵筋上,弯折12d。
QZ墙上柱插筋按照 11g图集11g101-1p61页做,第一种柱插筋与墙重叠一层,第二种柱纵筋锚入墙内1.2Lae,弯折12d。
11g101-1p73页是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暗柱)做法,约束边缘构件锚入墙内1.2 Lae。
框支梁的墙柱插筋参照11g101-1p90页,墙插筋锚入框支梁内长度为
Lae,约束边缘构件为1.2Lae。
、
你这种梁式二次转换,在广东用得非常多。做厚板转换在抗震区是非常不好的,能不用就不用(质量和刚度都突变!!)。
做这种梁式二次转换,要保证:1。层刚比(应用弯剪刚度,而不是剪切刚度) 2。新高规附录D的等效刚度比 3。层抗剪承载能力比 4。转换梁根据“强转换弱上部”的原则设计 5。根据“强柱弱梁”原则设计框支柱。
广东现在流行的做法是:转换层高5500~6000,转换主梁高2000~2500(个别达到2800),转换次梁高1500~2200
说真话,我们做转换构件都只相信把上部结构的内力拿出来作用在转换构件上来手算,如果你用过pkpm的feq或tbsa的tbfem,就知道结果不可靠。
用sap2000来算,用来做参考还可以,当只能模拟平面的(我想),对于你说的那种不规则次梁转换,可能不太适用。
最近我们算层侧向刚度比时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不是satwe中给出的参数),是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比。
1。转换结构应该是保守的,把上部结构反力(尽可能化为均布荷载)作用在转换结构上是保守的做法。但,这样做,抗弯是较容易满足的,抗剪常不容易满足,此时要分析在抗剪不足处剪力墙能否与转换梁一起抗剪。有一种做法是,只考虑没有支承剪力墙处转换梁的剪力,但这样处理又常常导致设计剪力过小,我们通常只有在抗剪不足时才这样考虑,但配箍时按最大的配箍率来配。
2。为了达到大震不倒,我们的做法是做两个工况的比较:
a。普通计算的配筋
b。把材料分项系数和荷载分项系数拿掉,算【G+6.25E】(对于七度区)工况的配筋。(需要说明的是,结构反应进入弹塑性后达不到6.25E,但罕遇地震又可能超越规范的罕遇地震,故取6.25E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3。为了真正达到大震不倒,我们提出了“强转换层,弱上部结构”的概念,具体的步骤方法正在研究中,希望早日能提出给大家讨论改进。 “把材料分项系数和荷载分项系数拿掉”指使用材料的标准值,荷载分项系数取一,故不是保守的做法。
侧移刚度的具体算法是:(转换层地震剪力/转换层层间位移)/(转换层以上一层的地震剪力/转换层以上一层的层间位移)。这种方法在广东的抗震审查中以得到容柏生院士的赞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