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宅文化”成因及对当代的大学生影响及对策
——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呆在宿舍或家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本文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的原因,并着重就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宅门”给予了建议。1
关键词: “宅文化” 大学生 社会学 心理学
2008年3 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媒体出现“宅”这个概念。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合作的调查显示(4610 人参与),59.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在这次调查中,47.1%的人为宅男宅女们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该报道从宅男宅女们的行为表现、心理特征,为自己及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及外在的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的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的状况,也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关注,让公众理性面对这一现象,从而帮助身边“宅”着的朋友们早日进入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宅男”的定义和来源:最初这个定义是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是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游戏等次文化,以至于足不出户的族群。“宅男”的原义就是男性御宅族。后来就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情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最初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但目前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趋于中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中国外,“宅文化”在其发源地日本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十分盛行:日本每三个青年人中就有一个是宅男,英国广播公司(BBC)去年曾报道说,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其中近半是学生。德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
“宅男”这个词进入中国以后,多指的是引申义。这群人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论坛,甚至回家也沉湎于某一食物,社会交往不多的人,都可以叫做“宅男”。宅男曾经是被认为因为无法适应生活而在电玩和动漫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随着日剧《电车男》等一系列作品的风靡,大家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群体。以下,仅以“宅男”代指所有的御宅一族。
人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所谓的不良少年,不务正业之人才会成为“宅男”,但是事实上,“宅男”涉及的人群很广,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也许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很多,只是大家未曾意识到这已经是“宅”的状态。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在中国通常这一类人群的年龄通常在20~36 岁之间,其中以在校大学生为主。2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宅文化”之所以在现在大学生中十分盛行,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代大学生多来自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兄弟姐妹和伙伴的缺失让他们缺少现实中可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而与父母的代沟,让他们不愿与父辈沟通。而他们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长大的,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自然而然,网络成为他们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地方,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友谊、爱情、成就感、认同感等等,他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宅”在宿舍或者家里,在网络上展现自我,获取认同,是很多大学生宅男宅女们的不二选择。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让“宅文化”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宅文化”流行的成因:
第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有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少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缺乏与人的沟通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方面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上娱乐、购
物、交易、订餐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轻车熟路,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
第三,激烈竞争。“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可以说是90后独生子女的一个写照。伴随着大学扩招、企业改革,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当现实生活于心中期望发生冲突,很多人选择了躲避。
以上都是“宅文化”泛滥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内因:即精神因素。
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心理平衡点应怎样把握,首先要谈谈欲望与心态的关系。欲望,是指内心的一种需要,一种不满足感。可以分为生理欲望,感官欲望和心理欲望。心理欲望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殊的欲望,源于信念。它的特性是:自我超越性。对于刚走进新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满怀热情准备在大学中尽情施展才华,却发现事与愿违,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使之丧失了对原有生活学习状态的信心。加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使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己更加感兴趣并且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满足感的事情。
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防御机制的范围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范围是不同的:(1)当人们经历挫折和冲突是,自动抑制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这就是压抑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遗忘,暂时地接触了焦虑,但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是有害的。(2)另外一种防御机制就是退化作用,指通过这种方式,个体渴望其生活中的更早期更快乐的时期,以便更符合少年时期的方式开始行动,以保护自己免除挫折、冲突、焦虑或更紧张的危险境遇。一个求助于退化机制的人,其性格是胆怯和缺乏自信的,只有在旧的和尝试过的境遇中,才感觉到是最安全的。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
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使用自我保护机制,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的生活,但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自我保护的武器,就会使原本正常的生活状态受到破坏。
基于以上诸多社会和精神因素,“宅文化”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流行文化之一。不可否认,“宅文化”的盛行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身体的影响:身体疲劳与疾病年轻化调查显示: 近80%受访大学生表示,把业余时间大多花在上网、电脑游戏上,平时运动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周在宿舍或在家上网的时间,累计起来可达到40 小时; 有一些典型的“夜忙族”学生甚至为了应付学校熄灯的规定,平均一周中有三天到网吧通宵,更有学生为了练游戏号升级而特意花钱在校外租房生活,专职打游戏。一名男生曾形象地形容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更别提体育锻炼了。而吃干粮泡面是家常便饭,甚至有男生为省钱买游戏装备,整年吃泡面。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会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衰弱; 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青年人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长时间久坐学习或者上网聊天看片打游戏,会损伤眼耳手和颈椎: 长时间用眼,尤其是长时间面对电脑,眼睛会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 长时间带耳机看视频,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听耳中音,则可能使他们的听力受损; 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患上鼠标手;一些像颈椎、腰椎病等原本属于五六十岁人群的常见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些年轻的校园宅一族里。这些亚健康状态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其学习质量。
(二) 对心理的影响: 易造成心理封闭、社交能力退化和增加心理负担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性格以及各种社交能力等都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实践
来不断完善提高的。而校园宅一族大多依赖于网络,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和依赖于网络沟通,则会脱离现实生活,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会大大退化,从而反感甚至害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严重者甚至会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学习、生活等环境,从而影响社会化能力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往往借宅消愁愁更愁,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有调查发现:54.5% 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宅状态很困扰,希望改变;而觉得无所谓( 27%)和不希望改变、认为现在这样很好( 16.8%) 的同学则比例较低。因此表面上看宅生活似乎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和逃避现实的方式,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却陷入了宅的怪圈,他们为宅所困,懊恼不已却欲罢不能。
(三) 对能力提升的影响:阻碍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而校园宅男们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过着“与世隔绝” 的生活,自以为是世外桃源,其实是逃避现实; 自以为是无所不能,其实是无所事事。长此以往,大学生宅男宅女将变成“窄男窄女”,无法学以致用,不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导致眼高手低,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大学校园开展的诸多文娱活动,如知识竞赛、辩论赛、联谊晚会、名师讲坛、模拟招聘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处于社会之中才能正常成长。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承载着学业任务和未来发展的任务,把自己长期宅起来是不合适的,且过早把自己宅了起来,长期独处,就如自断经脉,很可能永远地丧失了利用大学这个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了自己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上述诸多问题深深困扰着大学生宅男宅女们,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干预。对此,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着手。3
(一)个人层面的建议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行为、环境以及个人决定物(自我调节、预期、自我反应与反省)三
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个体能够利用已经形成的自我调节能力制定计划、设置目标、预期可能结果、利用经验、自我反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宅男”的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宅男”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宅男”的自主出宅,大学生应该通过完善自身人格,树立时间观念,合理利用网络,并重视加强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走出“宅”生活。
1、完善自身人格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因此,大学生选择“宅男”生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大学生自身。当现实中出现某种困境或障碍是自己无法克服的时候,“宅男”们便开始封闭自我,寻求其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只有靠自身努力,不断完善个人人格,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有意识的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才能改变自己现有的精神面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培养良好的心态,学会处理各种情绪问题。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反省正确的认识自我,理性地分析和面对逃避现实的原因,正视自己在现实中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而形成逃避怯懦的心理,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勇敢迎接新的挑战。
其次,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应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学习有助于完善个性、提高学习能力、增进社交的技能,并结合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增强了五、引导大学生“宅男”出宅的建议与对策自信心也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通过让内心变壮变强来帮助他们战胜现实的困难,摆脱逃避和恐惧心理,敞开心扉面对世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宅。具体的方法有:平时多阅读一些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内在修养,汲取更多的养分帮助自己成长。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甚至亲自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既可以深入校园和社会群体中体会到自己发挥的作用,也加强了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更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宅男”都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他们大多挥时如土,“宅”在宿舍沉迷在玩乐之中。与此同时,不良的时间管理方式也严重影响着“宅男”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提高“宅男”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宅男”出宅,要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改善不良的时间管理方式入手。
首先,树立时间管理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宅男”要明确时间的价值观念,时间是不可替代且不可重复利用的。“宅男”们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才能改变自己对时间毫不在乎、漫不经心的态度,进而才能改变自己荒废光阴,无所事事的行为习惯。
其次,理清时间消费的现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订立近期目标。“宅男”们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时间是如何被浪费掉的,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寻求对策,改变现状。同时,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立目标和方向,并按照规划的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先后顺序,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当“宅男”有了生活方向和奋斗目标,“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会限制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宅男”必将出宅。
3、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
通过对大学生“宅男”网络生活的调查发现,与非“宅男”相比,大学生“宅男”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同时,大学生“宅男”中“网络使用不当使用”的情况较一般青少年而言更为严重。所以大学生“宅男”应该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改变过于依赖网络的现状,从而走出虚拟世界,走出“宅男”生活。
首先,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大学生“宅男”要学会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利用网络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让网络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把网络世界当做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更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
其次,丰富上网活动,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多数“宅男”上网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
的,很容易陷入游戏、视频中无法自拔,时间瞬间即逝。为此,大学生“宅男”要调整自己上网的目的,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如了解社会新闻,搜集学习相关的资料等;当意识到每天上网的时间得不到控制时,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这种行为进行调整,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达到通过改造网络生活进而实现整个生活方式的转变。
4、重视、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
通过对大学生“宅男”人格特征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宅男”的性格更加内向、敏感和情绪化,因此可能导致“宅男”在与周围人的相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宅男”可能因此缺乏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有效沟通。所以,大学生“宅男”要更主动地与他人、外界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特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交往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例如可以参加一些公益爱心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者参与一些户外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扩大了人际交往面。
其次,加强与家长、朋友的沟通。要打破“宅男”惯有的“唯我”、“独我”的状态,要将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社会相结合。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地与父母见面或打电话,对于生活和学习方面碰到的疑问可以向父母倾诉、或者寻求帮助,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同时加强与室友的沟通,从建立寝室的人际关系网开始着手,逐步扩展到班级、专业、学院等。
(二)家庭层面的建议
尽管对大学生而言,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已远不如中学及以前,但家庭始终是个人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远离父母的大学生“宅男”其实更需要家长在思想和心理上多加指点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时刻谨记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从而放弃“宅”生活。
1、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调查发现,能否使孩子感到幸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程度,家庭是否温暖,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的幸福感与大学生选择“宅男”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在具体生活中,家长如果与孩子相隔千里,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甚至是网络等多种形式定期与子女沟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此外,当子女在家的时候,家长要多注重亲子沟通,以实际行动引导子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合理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可多鼓励孩子参与类似“家庭日”的活动,与子女一起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精彩,体会与他人相处的乐趣。通过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发挥家庭的力量,帮助已选择“宅男”生活的大学生出宅,并对未选择“宅男”生活的大学生及早进行预防。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大学生选择“宅男”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认为,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是家庭结构残缺的大学生更可能选择“宅男”生活。家是孩子心中最安全的港湾,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才能让父母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大学生“宅男”们回归健康的生活轨道。这就需要家长们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从感情和行动上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爱护与关怀。父母要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给子女提供帮助,正确地教育、引导和辅助他们解决困难和苦恼。避免大学生因为现实中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温暖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和感情寄托,从而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借助虚拟的网络发泄内心的忧郁和愤怒,进而选择“宅男”生活这种情况的发生。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由于当今很多家庭的教育观点存在很多的误区,导致大学生一方面过早地被灌输竞争意识,生活在层层压力之中,另一方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缺乏完整的、以充分实践为基础的责任教育。在这种情
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缺乏责任感、心理意志脆弱的性格,并希望通过“宅”来宣泄情绪,逃避压力。为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而远离“宅男”生活。改变家庭教育的成才观。即改变单纯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调整“家庭教育”等于“家庭学习”的错误定位,全面关怀大学生“宅男”的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缓解“宅男”们所承受的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调整“宅男”的成才观念,引导“宅男”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层面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学习做人、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的地方。因此,要从学校层面帮助大学生转变不良的“宅”作风,需要学校正确引导大学生“宅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个人早期经历做出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解释和评价,帮助其进行更好的自我认识,增加对自我目前症状的知觉,从而自觉地塑造自我,更好地发展个性和发挥潜能。
加强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感是一个人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并付诸实践的重要前提,有了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而大学生“宅男”的责任感较差,对事不努力、对人不关心、对己不克制,反映出当前学校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感教育,例如可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锻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让“宅男”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关注社会,将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融合到一起;同时,通过责任感教育提高自律、自省的意识,克服自我放纵和逃避现实的习惯,走出“宅”生活。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引导大学生“宅男”出宅的重要手段。首先,积极倡导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着力于提高社团活动的吸引力。一方面,社团自身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宅男”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而不是一味的窝在宿舍上网消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社团工作,建立统一有序的组织机制,为社团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和活动经费,利用学校各个方面的条件,全方位为学生社团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只有学校高度重视,社团自身搞好建设,才能提高吸引力,进而在引导大学生“宅男”出宅的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其次,开设丰富多彩的讲座。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引导大学生“宅男”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宅男”出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开设指导性讲座(如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间管理方面的讲座等),可以给大学生“宅男”以切实的人生指导,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设学术性讲座(如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生物材料的讲座等),可以帮助大学生“宅男”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这对优化大学生“宅男”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宅男”作为一个新新群体,他们的思想健康状况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很多宅男都出现了诸如性格内向、人际交往障碍、强迫症等。因此,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宅男”出宅。
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最适合“宅男”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并运用到教学和生活实际中。例如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以符合大学生“宅男”需求的方式来帮助“宅男”们维护、增进心身健康,进而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或者设立团体训练小组,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宅男”解决成长的问题等。
其次,要将大学生“宅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学课程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只有与高校各项教育相结合,相促进,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再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相结合,令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能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达到潜移默化转变“宅男”思想观念的目的,从而保证大学生“宅男”心理健康状况的有序发展。
4、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当代大学生的“宅”生活倾向,既源于对现有高等教育的不满意,也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功利”现象的不满、学习挫折感的累积、教学模式的厌倦,更是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的折射。面对学习挫折感强、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的学生,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重困难,高等教育不应该裹足不前,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明白高等教育意义所在,帮助他们早日跳出“宅”的窠臼。4
(四)社会层面的建议 1、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大学是人生中对外部世界最有探索热情的阶段,但由于此时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宅男”出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一些过分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将“颓废”当作时尚的价值取向有被放大和误读的倾向,甚至有的媒体还片面夸大、不实报道那些通过网上游戏或竞技而一举成名的人与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尚在发展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因此,大众媒体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引导和宣扬积极的文化信念,避免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同时,公众与媒体要注意切勿把“宅”现象当做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男”一族是时尚典范的假象,使得大学生跟风效仿。其次,目前社
会对“宅”现象的评论似乎都过分看重它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将“宅男”看作是具有心理障碍的一群人,这一社会评价不利于大学生“宅男”重新面对现实生活、改变不良的“宅作风”。因此,社会应倡导公众与媒体给以“宅男”客观的评价和定位,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全面地看待大学生“宅现象”,为大学生“宅男”出宅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宅男”出宅。
2、完善信仰教育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社会风气的熏染、市场济的效应、政治发展的影响、多种文化的融合等原因,导致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而处在这种危机中的大学生很容易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希望通过在各种文思潮中寻找精神寄托。大学生选择“宅人”生活,足不出户,在动漫、网络中寻找归属便是寻找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我们认为,通过加强完善社会信仰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立场,有利于教育者通过内化的方式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宅人”出宅。
1 郑碧强,张叶云. 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7-167 2 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J].科教文汇,2009,4:235-237
3 乐曲.大学生“宅人”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兼与非“宅人”比较[D].华南理工大学,2010:100-108 4 王燕.从大学生的“宅”状态谈高职教学改革[J].正德学院学报,2011,9,28-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