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
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组
说明:本试卷由单选题、双选题和材料简答题三部分构成,满分100分。
学生注意事项:1.考生必须按题号在规定的答题卷内作答;2.考生必须使用规定的考试用笔; 3.考生必须认真填写好班级、姓名、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 A.商夏周 B.商周夏 C.夏商周 D.夏周商 2、山东省素有齐鲁大地之称,这主要来源于( )
A.甲骨文记载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制 D.大汶口文化 3.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礼乐制度 D.宗教信仰 4.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西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夏禹的后代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6、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7、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 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公有制到私有制 D.从分封制到宗法制 8.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
A.分封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宗法制度 D.皇帝制度
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10、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求其宁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讨伐六国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 11、秦始皇时期,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2、西汉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A.中央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13、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
A.建立中朝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14.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5、唐高祖李渊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表现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17.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18、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通判 D.门下省
19、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
A、 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B、 长安城里禁军越来越多 C、 宰相们互相牵制与监督 D、 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2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
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
D.理学兴起
22. 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风云网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23.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军机处 24.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置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厂卫机构的设立 D.严酷的文字狱 25.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6.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少,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27.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与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与元朝 D.唐与元朝 29.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30.有个旅游团想去了解欧洲最久远的文明,他们的最佳旅游目的是(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希腊
二、双项选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全对得3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3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县的地位比郡高 B.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C.县的出现比郡早 D.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32.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
A.开始于唐朝 B.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33.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军机大臣
34.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3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
A.贵族制 B.民主制 C.君主制 D.寡头制
三、材料简答题(共25分)
36(共25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多个部分组成,如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都以及地方管理体制,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谋划,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过特有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三位封建帝皇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9分)
(2)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试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点(8分)
(4)综上所述与回答,你认为从秦朝到宋朝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有哪两大矛盾?其发展趋势如何?(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二、双项选题 题号 答案
参考答案:36、(1)①秦始皇以御史大夫和太尉牵制丞相;②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③宋太祖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每点3分共9分) (2)①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高官和诸侯王的监察与控制;③宋太祖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下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地方财赋由专门机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每点2分共6分)
(3)同:①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②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③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每点2分,两点即可,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异:①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②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③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每点2分,两点即可,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4)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1分)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31 AB 32 BD 33 BC 34 AB 35 AB 1 C 16 C 2 C 17 C 3 B 18 D 4 B 19 B 5 D 20 C 6 D 21 C 7 B 22 C 8 D 23 C 9 B 24 A 10 C 25 D 11 D 26 B 12 B 27 D 13 B 28 C 14 A 29 A 15 B 30 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