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2020-02-06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4年第3期 理 论 观 察 Theoretic Observafion No.3,2014 (总第93期) Serial No.93 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张 霞 (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摘齐齐哈尔161005) 要]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那么如 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社会新闻;舆论;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3—0117—02 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江泽民同志关于“典论导向正确,是党 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对新闻内容的取舍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在对社会新闻的实际选择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注意 理顺几方面的关系,把好几个重要的关口。一是理顺“主旋 律”与“三贴近”的关系,把好源头关。党的新闻事业必须自 觉地纳入政治轨道之中,用党性标准指导一切新闻工作。我 国新闻事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因此,新闻要对政 治负责,唱好主旋律。要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有效地发挥 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精辟论述, 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要有利 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 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 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 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讲持真善 美、抵制假恶It;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 社会政治称定。这五个“有利于”是新时期判断对舆论引导 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 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 重大课题。 一新闻的正面引导作用。要真正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 实际上下功夫,深入基层反映群众心声。二是理顺“正导向” 与“走市场”的关系,把好导向关。导向是媒体的生命和灵 魂。任何媒体只有导向正,才能市场稳。导向不正,一是把读 者往邪路上引,二是把自己往死路上引。一些媒体有一种不 正确的认识,以为多刊登几个大案要案,多发几则猎奇新闻, 或者多搞几次批评报道,就能产生轰动效应.便会有更大的 市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导向与走市场并不矛盾,而是辩 证统一的。只有坚持正确的典论导向,为读者提供较高品 、理顺关系把好关口 社会新闻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有一个经典 也是最基础的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对新 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可读性新闻.才真正有自己的立 足之地,才能真正能燕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与欢迎。三是理 顺“找卖点”与“讲政治”的关系,把好政治关。研究“卖点”没 有错,但问题是“卖点”必须是“亮点”.必须是新闻的“闪光 点”,必须是健康、向上、有益、有用的好新闻,而不能靠,猎奇 的东西,满足极少数读者的媚俗之需。如果片面认为杀人、 死人、情人之类的东西,才是看报人最关心的和市场最抢手 闻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新闻内 容有所取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与受众联系较为 密切的手段之一社会新闻也不例外。社会新闻无论是从选 材,报道角度、方向,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都是在 真实性的基础上坚持对舆论的正确导向。但是,在社会新闻 领域却最容易产生虚假新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 是社会新闻在报道突发性新闻时往往存在时间短、任务急、 核实难等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社会新闻内容千奇百怪,丰富 多彩,容易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新闻受众水平不一,有的 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感人至深的新闻, 往往是正面、正义、正气和动人的。真正的市场卖点,讲政治 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 闻工作者时刻不能忘怀的第一要务。讲政治就是正导向,就 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公众媒体的最 大优在于它的权威性、导向性、真实性和服务性。因此。抛弃 了优秀的文化,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能是自寻短路。要 正确地引导社会矛盾,反映群众意愿,理顺党政党群关系,对 各类社会新闻要坚持低调适度原则,不能炒作、煽情和猎奇。 人对新闻媒体盲目信任,没有怀疑意识.虚假的社会新闻就 会对这些受众产生误导。因此,在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时。首 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要善于抓住社会现象背 后的本质,切忌一叶障目;必须善于从总体上、发展趋势上去 把握事物的真实;必须善于把握社会现象的表象和内在本 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力求坚持社会问题本质的真实。在坚持 [收稿日期]2014一O2—20 [作者简介]张霞(1978一),女,黑龙江宝清人。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多给人以普醒和教育作用。四是理顺“创特色”与“守纪律” 的关系,把好纪律关。媒体要办出特色,当然就要大胆创新。 在创特色过程中要特别注愈防止各种违纪问题的出现.要 防止监督权利扩大化。监督的本质具有客观性和正义性.而 媒体的本质只是传播信息的组织而非维护正义的组织。不 能过分强调监督的权利和作用。大事小事都打监督的王牌. 要防止记者采访特权化,要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心愿和疾苦. 揭搏和抨击各种不正之风,但绝不能乱用权力,以权谋利。五 是理顺“求发展”与“保稳定”的关系,把好稳定关.媒体要发 展,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稳健发展。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要对 媒体负贵,加快发展步伐,同时更要对读者和社会负责。如果 稍不注意,负面新闻就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搅得风波不断. 因此必须要有全局和稳定意识,掌握好宣传中的禁区。不论 是媒体的利益还是对全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 稳定的局面,就没有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二、讲究艺术选择手段 社会新闻要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讲究引导艺 术,采用合适的引导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 十分引人瞩目的一个变化就是:正在逐步摆脱单一的宣传 模式,开始注重研究和探索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其间对舆 论引导艺术的研究,便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没有引导艺术的舆论传播,非常容易使广大受众对本 来导向正确的舆论产生误解,造成反感,引起厌恶情绪。这样 的舆论引导效果不仅等于零.而且还呈负数表现.起着恶劣 的负面作用。讲究引导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才能使舆论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民群众中焕 发出巨大的力。社会新闻报道的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 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传播面十分广泛,因此就更要注愈 引导艺术,才能取得效果。总的来讲,社会新闻要对典论进行 正确的引导,就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方法着手。 1.可信性。舆论传播能否站住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首 先就要看其可信性;能否为广大受众信服和接受,发挥最佳 的社会效果,也是必须要看可信性的。 2.权威性。舆论传播的权威性是大还是小,是有还是无, 极大地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跟媒体的信 誉、活力、生命,前途都是命运彼关的。 3.贴近性。贴近性是指新闻要贴近受众,为受众所乐于 接受,这是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要提高典论传 播的贴近性,社会新闻采写就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4.时效性。快速,讲时效,对引导典论而言是极为重要并 具有致命的意义。只有讲时效,消息才能成其为新闻:只有讲 时效,才能提高引导舆论的效率,同时增强其效能。 讲究舆论引导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社会新闻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的基础。在充分掌握了引导艺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 引导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新闻 媒体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总是为了 统一社会认识,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每次引导的目的 并不相同,因此,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 现。 在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第一,直接引导与间接 引导相结合。直接引导,又可以称为硬引导。它是一种刚性 的引导,指通过提供经精心选择的一类事实情况。或提供一 种标准意见,要人们去认可、接受、施行。它常常提供“一面 理”,以强力作后盾,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所 谓间接引导,又可称其为软引导,是指媒介在充分相信公众 判断力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多种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事 一1 l8一 实和若干大众关注、充分说理、平易近人的意见。让受众自 己去比较、鉴别、总结,去选择。第二,强势引导与适度引导相 结合。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热点问题,他们是公众关 注的焦点。对此,媒体往往高频率的报道对受众进行轰炸.也 就是强势引导。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承 受能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因此,应该在深入实际调查的 基础上,抓住既是群众关心热点,又是有法可依的问题.精心 策划、组织报道,吸引社会各界意见,解决问题。培养正确舆 论。第j,超前引导和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所谓超前引导.就 是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或对舆论 起催生作用,或使正在形成的舆论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媒介 是社会的守望者,进行超前引导就是履行这一职贵的重要 方面。但是,超前引导必须和适时引导相结合.肓目超前是行 不通的。超前的判断和预测一定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分析 研究之上,把握好引导时机和火候。第四,要将理性引导和感 性引导有机结合。从引导受众的方式来说,理性引导是直接 作用于人们理性世界的引导.感性引导是作用于人们感性 世界的引导,从引导行为本身来看,侧重于阐释道理的是理 性引导,而侧重于事实介绍的则是感性引导。对典论进行正 确的引导,应该是既诉诸理智,又诉诸情感,做到情在事中,理 以事显,事理一体,情理交融。 三、软硬分流实现良性发展 社会新闻也有软、硬之分,一般来说,硬新闻是指题材严 重、具有一定时效性、注重报道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的 新闻,是一种“纯粹新闻”。而软新闻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 法轻松活拨的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 心的事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媒 体逐步市场化、商业化,而娱乐作为时尚潮流和现代人的生 活方式,正成为一种产业经济。同时受众对趣味性、贴近性、 刺激性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正使社 会新闻软化趋势愈演愈烈,不但软新闻更软,挤占了硬新闻 的空间。而且硬新闻也在逐渐软化。 新闻的软化趋势在媒介改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社会新闻软化思路及操作的不断延伸和深化,一些原 本属于硬新闻范畴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也直接以娱乐性的 方式来处理成刺激、趣味的效果,产生了过犹不及、令人反 感的不良影响。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控制软化的程度,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软包装,特别是对于那些题材 偏硬的新闻,该硬就一定要硬起来。这对于在目前一片软化 的氛嗣中实现社会新闻正常、有序发展以及发挥其对舆论 引导应有作用意义重大。首先.硬新闻软化、娱乐化片面夸 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传播交流新 情况、新信息是最基本的特点,将社会新闻中那部分题材偏 硬的新闻过度软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其原本引发 受众思考的功能掩盖了,长此以往将影响全社会。因此软 化、娱乐化应该把握尺度,绝不能违背新闻的原则和本性。 其次,从长远看,一味采用硬新闻软包装不适应经济社会的 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和人民正越来越成熟,正逐步走出 仅限于满足感官刺激和追求趣味的状态,对真实、客观、权 威、具有参考价值,能提供决策依据的硬新闻需求必将增多, 事实也证明,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类新闻对人、对社会的历史 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再次,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社会新闻发 展方向不会“偏软”。我国的新闻事业始终强调应将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担负着监督和引导舆论 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我国新闻事业 的发展不能完全市场化.在这个大环境下,社会新闻也就没 有持续偏“软”的环境。 f责任编辑:谭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