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一堂作文复习课
作者:蒯威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3年第06期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复习季。我接到区教研员夏静怡老师的一项任务——上一节作文复习研讨课。众所周知,公开课中作文课是比较难上的,而复习课更是没怎么听过,现在要把这二者“有效整合,给老师们的期末复习带来一些启发”,这可真让我有点河里赶大车——没辙了! 平时的备课,我一向坚持独立钻研教材,很少借助教参或网络。可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此时也不得不开始收集资料,一方面把握一下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也是借鉴借鉴同行们的研究成果。就这么一琢磨,我竟然发现进行作文复习公开教学的课例几乎没有,我突然有了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激动,不管怎么样,我也算是填补了某项空白吧!经过进一步学习,我发现摆在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教什么”。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完全由自己开发,是复习写作知识?是讲应试要点?还是进行写作训练?经过两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我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我们这个班”这一写作内容,复习记事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片段进行课堂训练。说实话,我对自己创造性地把写作知识的复习与片段训练整合的思考颇为得意,对第一次试教也充满期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课堂上,不仅所要复习的写作知识空洞无力,孩子理解不深,不容易运用,课堂上练习写的片段也是五花八门,有写人物的,有写环境的,有写事情的,还有写开头、过渡语的,指导自然也是漫无边际,复习提高的作用无从谈起。下课后,我又重新回到当初的焦虑之中。
出乎意料的是,研讨时团队的老师对于我把“复习与练习”整合的总体思路给予了肯定。大方向有了,那么就是怎么实践的问题了。漂亮而智慧的教导主任凌红老师说:“这节课上写作知识的复习为什么显得单薄,主要是没有与相应的例子进行联系。其实当呈现出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及时联系到相关的课文内容,孩子一定会产生深有同感的体会!”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张卫华老师是专家级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他若有所思地慢慢道来:“„我们这个班‟作文题目很好,但能不能换一个形式,比如以考试题目的方式出现,这样既可以一起复习一下审题、选材,也能调动孩子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逐渐饱满,一处处疑难逐渐明晰。
再一次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我把这堂课涉及的写作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再把与记事类作文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等重点标记出来。结合这些写作知识,我细细地翻阅教材,从孩子们熟悉的课文中寻找生动的例子,《大江保卫战》《卢沟桥烽火》等一篇篇经典范例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也想象着孩子们再次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不只是对内容的理解,也开始慢慢触摸到文本表达的精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次试教,教研员夏老师也一齐参与听课。我先出示一道试卷中的作文考题:“ !我们这个班”,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啊、嘿、唉”等词语填空。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审题、指导选材也很顺利,写作知识的复习因为有了课文的例子显得非常实在,学生们不仅理解到位,而且易于运用,成为教学中最大的亮点。只是到了片段练习的环节,仍然头绪过多,由于火力分散,指导的效果还不理想。课后,大家也是集中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夏老师一针见血:“宁作一口井,不开一条渠。作文的复习就是要针对平时写作中最明显、最普遍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与指导,记事作文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场面描写还不够突出,不够生动,缺少方法。就抓住这一点进行复习与训练,应该会有所突破!”就这样,经过两轮大“手术”,原本粗犷的大石头也逐渐成形、成器;又经过两次精心的打磨,整个课堂也显得比较流畅、舒服。
到了公开教学的日子,虽然是借班教学,我反而没有了一直以来的忐忑与紧张,轻装上阵,不时和孩子们来上一两句幽默话,一堂课不知不觉便结束了。下课了,望着黑板上精心设计的板书,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老师们跟我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若没有大家的智慧,还有这节课上我和孩子们的欢笑吗?
过去我一直以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几堂课就能点石成金的,所谓的作文复习无非就是在评讲试卷时讲讲应试的技巧。通过这次对作文复习课的打磨,让我感受到,只要在内容和方法上做好文章,就可以让学生跳出庐山,看清自己作文中的长处与不足,再结合针对性的练习,就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质的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