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拉什科尔尼科夫的问题心理解读——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

2023-05-25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0年1月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第20卷第1期 Jan.2OIO V01.2O No.1 拉什科尔尼科夫的问题心理解读 ——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 龙怀珠 (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21007) 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处于复杂矛盾和冲突中的“问题人物”存在的“问题心理”表现在拉什 科尔尼科夫身上,突出为两个方面,即,“惟我意识”和“犯罪心理”。“惟我意识”源自俄罗斯文化的一个 重要特点,就是其浓重的宗教因素。《罪与罚》从一开始就一直暗示我们主人公存在着“杀人抢劫”的犯 罪意识,这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性中恶的原始存在的肯定。作者把人心中最深层、最隐秘、最复杂的 活动全都揭示出来,使作品及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罪与罚》;拉什科尔尼科夫;问题心理;惟我意识;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I2o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OLO)O1—0055—04 l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费奥・米・陀斯妥耶夫 底线,杀死了放高利贷盘剥穷人的老太婆阿廖娜・ 伊凡诺夫娜和她善良的妹妹丽扎薇塔,而他在杀人 后内心倍受煎熬,善的本性使他无法跨过道德的底 线,终在受尽苦难的索尼娅的感化下投案自首,去为 斯基(182l一1881)凭借他坎坷丰富的生活阅历和 独特的创作天赋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陀斯 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为人所称道,正是因为他 描写的都是真实的、残酷的,能够触动问题本质的处 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您触动了问题的实质,一笔 就点出了要害……这就是艺术的奥秘,这就是艺术 的真实!这就是艺术家为真理服务!真实在您面前 自己赎罪。整个故事体现出了主人公善与恶两种截 然不同但又互补统一的心理构成:人性化心理和问 题心理。 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处于复杂矛盾和冲突中 毫不掩饰,象对艺术家似的完全敞开,如天赋一样归 您所享有……[ 】( ’)”。 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阴冷、颓废、绝望和对 的思想性人物,人们一般称之为“问题人物”。这种 “问题人物”存在的“问题心理”表现在拉什科尔尼 科夫身上,突出为两个方面,即,“惟我意识”和“犯 罪心理”。 一病态心理的描写,又使他被奉为西方现代派鼻祖之 一。并且由于对人心深处的深入刻画和探求被誉为 、极端的惟我意识 艺术家、心理学家。而他一系列独特的创作手法,尤 其是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写都齐集于长篇小说《罪 与罚》中,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之享有世界声 誉。 拉什科尔尼科夫的“惟我意识”源自俄罗斯文 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浓重的宗教因素。这样 的因素使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沉思默想,倾向于思想 的表达与交流。拉什科尔尼科夫正是在这样的文化 基奠下所形成的艺术形象。他离群索居、精神恍惚、 整日沉思、孤独自由,完全将自己与世隔绝起来,久 而久之,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沉浸于孤 拉什科尔尼科夫是《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是一 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被侵害、被凌辱的青年,是一个在 极端腐化和不公的社会制度下所极力维护自己本性 的人。他奋力地与社会抗争,孤独的思考。为了实 独意识之中,将自己困于自我意识的樊篱之内,并害 怕去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害怕自己的理论和哲学被 现“普遍幸福”,哲学、理论、信仰等等跨过了法律的 收稿日期:2009—05—23 作者简介:龙怀珠(1948一),男,陕西周至人,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研会理事,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原教育部外国文学 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 ・56・ 榆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总第86期) 新生事物摧毁。他认为:“我的思想”里包含着一些 我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除了他以外,他不愿让任何 人去解决它们。他拒绝帮助,不去与他人交流,宁愿 在孤独中一人烦恼。这种生活方式使他在走出斗室 后,那种太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使他在 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这正是由于他的自我认识出 现了偏差而导致了这种不正常的惟我心理。 对于自我意识,黑格尔说,人以两种方式获得对 自己的意识: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 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活动,有什么 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其次, 人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 己),因为人有一种活动。要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 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 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的事物来达到这个目 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 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拉什科尔尼科夫在自我意识时显得过分的偏激和绝 对,他将自己置于实践过程中的绝对控制地位,在观 照现实生活时也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自我支配意识。 这种极端的惟我意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心 理和孤独心理。 一方面,拉什科尔尼科夫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 和对现实社会的观照,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支配自 己作为的绝对理论。他总结出的统治世界的规律 是:谁的精神刚强、坚毅,那么谁的智慧就超群出众, 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当中,谁敢作敢为,他便 是对的。谁能蔑视许多事情,谁便是他们中的立法 者,谁最敢作敢为,谁便最正确!当然,谁更有权力, 谁就能去统治别人或者去拯救别人。他杀死放高利 贷盘剥别人的老太婆,只是为了去拯救被她压迫剥 削的人,用她的钱去帮助更多的人,这只是为了去实 行一个“非凡者”的“权力”,正如他所信奉的拿破仑 在巴西黎进行大屠杀,在莫斯科远征中践踏50万人 命,这些对于一个“非凡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是犯 罪”;而另一方面,他善良的本性又使他感到自己罪 行的丑恶,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进行审判: “天哪!这是多少愚蠢啊,今天我说了多少谎话,干 了多少卑鄙的事啊!我沾了血……浑身都是血 迹!”他内心在激烈的斗争中挣扎,仿佛出现了一个 高高在上施行“权力”的“非凡的”拉什科尔尼科夫 和一个善良平凡的拉什科尔尼科夫在进行激烈的辩 论。他们所持的观点正是矛盾心理的两个方面,但 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拉什科尔尼科夫意识的产物,都 表现出他极端的惟我意识。 孤独心理是拉什科尔尼科夫自始至终存在的问 题心理之一。贫困和辍学使他身心备受煎熬,一心 想将自己“与世隔绝”,尤其在杀人之后,孤独心理 更加强烈。负罪感使他了解到不与人交往就不会露 出痕迹,罪行就不会被发现。因此拒绝友情、亲情, 不愿接受好友拉祖米欣的帮助,不愿去见母亲和妹 妹,认为自己不配去接受友人和亲人的关怀。拉什 科尔尼科夫压抑的内心很多次想大声渲泻出痛苦, 但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又一次次阻止了他。可他的敏 感多疑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在与扎苗托夫的三次谈 话中,他因为内心的恐惧而不断猜测扎苗托夫已经 了解了他的罪行,甚至于病态的在扎苗托夫话语的 字里行间和眼神、笑声中找出自己认为的他对自己 的嘲笑和威胁。这种病态的对外在的恐惧使之更加 迷恋自己的内心思考与对话,为了自我保护,宁愿将 自己锁在孤独的意识当中。 在矛盾心理和孤独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拉什科 尔尼科夫只关注自己,只感受到自己孤独的存在着, 一切意识行为都蒙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惟我意识, 却忽视了自己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他惟我独尊,藐 视一切,这种变态心理导致了其以身试法。极端的 惟我意识正是“犯罪心理”的滋生地。他的犯罪心 理正是在极端的惟我意识中蕴酿而成的。 二、病态的犯罪心理 《罪与罚》从一开始就一直暗示我们主人公存 在着“杀人抢劫”的犯罪意识,这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对人J眭中恶的原始存在的肯定。波德莱尔说:“每 个人身上都同时有两种请求,一种朝向上帝,一种朝 向魔鬼。”主人公的犯罪心理正是他本性中极恶的 一面。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本性善良,富有同情心、 前途无量的青年竟能手持斧子惨无人道的杀死两个 老太婆,尽管她们其中一个该死,尽管他的动机是出 于善意,但当他举着斧子时,同时也杀死了自己,舍 弃了本性中的善。“他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善的 行为事实上都包括着另一种潜在的恶的可能性。人 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极不简单。”L6 陀斯妥耶夫斯基 也正是看穿了人性的这两个极端的本质,才塑造出 龙怀珠:拉什科尔尼科夫的问题心理解读——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 。57・ 了一个真实完美的拉什科尔尼科夫。正因为他的善 使他承受不了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斗争对自己思想 意识的冲击,所以才激发出他本性中潜藏的恶。当 然,犯罪心理不是独自滋生的,他更不是那种人们用 来的狂笑,忽然沉思起来,忧闷不乐;有时一种奇怪 的歇斯底里的感觉使他浑身哆嗦起来,在这种感觉 里有几分难以抑制的快乐……”[3](P144)可见,这种病 态心理己经根深蒂固,在拉什科尔尼科夫身上,已表 现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疾病。拉什科尔尼科夫认 为,犯罪,至少是他的犯罪,是由疾病引起的,疾病存 在于个人犯罪的每一个阶段,它控制着犯罪心理,支 来形容性格懦弱却能一时愤起的“瞬间暴发的家 伙”。究其病态的犯罪心理,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病态的犯罪动机。“陀斯妥耶夫斯基第一个 描写了人们在大城市里常遭遇到的陌生和异 配着犯罪行为。疾病一方面能促使犯罪,一方面又 化。”[2](P228)正是这种大城市与人们的不融和性使本 来幻想着将自己融入其中的人们在一次次被现实拒 绝并欺辱后,在他们内心形成了对城市,或者说是对 “立法者”所建立起的“制度”产生无尽的厌恶和憎 恨。因为他们所遭到的“陌生”与“异化”使他们的 理想破灭,思想困顿,生活艰难屈辱,并因种种原因 无法摆脱身心的折磨。如索尼娅对拉什科尔尼科夫 提出的投河自尽摆脱痛苦没有表示出惊讶之后说: “但我死了,可他们怎么办?卡特琳娜和那三个孩 子怎么办?”在这无尽的黑暗生活中,多少像她一样 的人连自杀解脱都只能是奢求,唯一能做的只是在 痛苦、绝望和屈辱中艰难的活着。正是在如此罪恶, 如此病态的社会现实中,拉什科尔尼科夫逐渐忘却 了自己的志向和前途,那种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的 痛苦在经历了无数次之后,他麻木了,冷漠了,同时 接受了这种不公的“陌生”和“异化”,对现实不再有 希望,有的只是厌恶和憎恨的日积月累。这种病态 心理在他日渐困顿和目睹的一幕幕惨剧后,变本加 厉,他内心战栗,憎恨感日渐膨胀,这些正是《犯罪 心理学》中提到的“反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这种 “反社会意识”在他找到了足够充实的理由说服自 己之后,犯罪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他的杀人抢劫究 其根源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是对城市拒绝自己的 报复。他既没有因为杀人抢劫所获得的“赃物”改 善自己的困境,帮助别人,也没有证明他的“超人哲 学”的万能。相反,他所获得的是内心的极度痛苦, 这一切正来源于他病态的动机。 2、疾病与犯罪。“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变态心理 描写大师。他患有癫痫等多种病症,钻研过医学,经 常同医生探讨病理和病因,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也身 染癫痫或其他神经和心理疾病。像在拉祖米欣眼中 的拉什科尔尼科夫,慷慨、善良、傲慢、自豪、抑郁寡 欢,疑虑重重,患了忧郁症。有时会发出一阵突如其 会阻碍犯罪,这又得因人而异。拉什科尔尼科夫犯 罪的每个细节都加杂着病态,都会出现疾病作用人 体的特征。他的过分紧张,甚至于丧失思考能力,感 觉不到自己的身躯;在老太婆眼中,他脸色白的吓 人,手也在发颤。他的解释是寒热病与饥饿,不过也 确实如此。寻找赃物时听到钥匙声,全身一阵痉挛, 之后的“眩晕”、“发高烧”、“昏昏沉沉却毫无睡 意”,他一边在利用疾病犯罪,一边又在试图战胜疾 病,导致时而万分紧张,时而又异常清醒的病态状 态。在这种病态的折磨下,连梦和幻觉都显得奇特 和荒谬。犯罪前所梦到的一匹小驽马被主人和几个 醉酒青年因取乐而鞭打至死,而年幼的他痛苦的看 着这一切,却无力去拯救它。“对于病态中的人来 说,梦境与现实极为相似,清晰而鲜明。偶尔会出现 一些相当恐怖的情景,但同时梦境和梦的全过程却 是如此真实可信,而且有一些那样奇妙,意想不到, 然而与整个梦境又相当艺术地协调的细节,就连做 梦都自己醒着的时候也想不出这样的事情。”这是 一个极端焦虑的梦。正是被弗罗伊德所称为的“一 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而)满足。”_4】(啪 这 个梦乍一看去,像是在说拉什科尔尼科夫对驽马的 同情,实际上却是他对自己即将杀人的一次梦中演 习,那逼真的血淋淋的场面,不正是血腥的老太婆被 杀的场面;那米尔科夫一直强调的“这是我的马!” 不正是拉什科尔尼科夫心中那个罪恶的声音:“这 是我的理论,我的哲学,我的权力!”他将自己罪恶 的不能对人言的意念通过伪装在梦中显现出来,正 表现出此时内心矛盾紧张痛苦的挣扎,也正因如此, 梦境也显得病态的异常清晰。 拉什科尔尼科夫的问题心理是有悖于他的本性 而存在的不正常的心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在社 会不公、腐朽、肮脏的现状下,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深受这种不正常社会制度的影响,虽在极力与之 ・58・ 榆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总第86期) 抗争,但却使自己的心理产生了不正常的因素,导致 了犯罪,同时使他丧失了人格。 《罪与罚》一共写了主人公拉什科尔尼科夫12 天的活动,除主人公昏睡3天外,其余9天拉什科尔 尼科夫日夜处于极度烦躁、焦虑、高烧、意识不清、紧 人心深处的全部奥秘。正如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用完全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探索人。这主要是俄 国的特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无疑显示了民族精 神……虽然现时的俄国人民所理解。人们称我为心 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J 张、恶梦以及幻觉中,一直被一种心理综合症所控制 和支配着,心理、意识和行为也都蒙上了一层病态的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他那如上帝般有所指点 阴影。这种病态状况的存在似乎更加合理的解释了 他二重人格和复杂心理的存在和斗争。从中我们分 明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倍受折磨的青年思想者 的手指,驱遣着笔下的人物,即将他们置于特定的情 势中,去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全部奥秘。”[6](Pl11)他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常态心理、变态心理、 的形象。时而高傲自负,时而懊悔颓唐;时而慷慨善 良,时而冷血无情。他集善恶于一体,活得坦率而直 白。陀斯妥耶夫斯基将主人公最深层最复杂的内心 活动挖掘出来,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去分析、去解剖 参考文献: 病态心理、梦境幻觉、无意识行为等,这些艺术手法 以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段被表现出来,把人心中最深 层、最隐秘、最复杂的活动全都揭示出来,同时也使 作品及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非凡的艺术魅力。 [1]仇振声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是怎样发表的?[J].苏俄文学,1985,(5,6).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t999. [3][德]伯尔著.漫谈陀斯妥耶夫斯基[J].许宽华译,俄苏文学,1985,(5,6). [4][奥]弗罗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5]周成堰.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J],国外文学,2001,(3). [6]闫美萍.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J].国外文学,2004,(1). (责任编辑:杨希) KalashnikovRush Col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Re—reading Dostoevsky’S novel“Crime and Punishment’’ LONGHuai—zhu (Xi’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Institute of Xi’an Siyuan,Xi’an Shaanxi 721007,China) Summary:Dostoevsky describe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people problem”of “psychological problem”found in the KalashnikovRushCole highlight two aspects,that is,“However,my senseof and“criminal mind.”However,I sense from the Russian culture,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that is,their ”strong religious element.“Crime and Punishment’’from the start to imply that our heroine has been the existence of “murder robbery”of the criminal sense。this is Dostoevsky evil of human nature there is an affirmation of the origi— na1.Author hearts to the deepest,most secretive,the most complex activities are revealed,SO that the images of works and shows a remarkable artistic charm. Key Words:Crime and Punishment;Kalashnikov;the ques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but I sense;Criminal Psy。 cholo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