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导语:年轻一辈不可忘记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革命的记忆应该铭刻在历史的痕迹上。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观看红色经典电影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1】 这是影片《惊沙》给每一个观看者心灵深处的洗礼!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只要看到当年西路军战斗的惨烈、牺牲的悲壮、信念的坚贞、命运的凄惨,特别是西路军女战士遭受的凌辱,不能不潸然泪下。 影片《惊沙》真实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的悲壮历史事实,歌颂了红军战士在敌强我弱,环境与雪山草地几乎同等恶劣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孤军奋战,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冬天,红军身着单衣,衣不掩体,无日不战,浴血鏖战,用红军将士特有的精神超越人体的生理极限,不得不让每一个人为之感慨,为之动容! 现场举行座谈活动时,很多老人家在回顾红军西路军历史时,激情哽咽,泣不成声。许多人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看《惊沙》,但每次依然是深受感动、饱含热泪。西路军后代在《惊沙》中寻找自己父辈的身影,激起对革命精神无限的崇敬,缅怀自己的革命父辈们。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 《惊沙》是第一部揭示红军西路军鲜为人知历史的史诗影片。整个剧情以指挥西路
2016
1 / 7
精品文档
军临泽突围战的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为原型,真实再现了红军战士,在衣不遮体、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和战备精良、彪悍的马家军精锐部队血战临泽,最终以少对多、以弱对强,胜利突出重围的故事。
影片战争场面逼真惨烈,人物塑造真实生动,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热情讴歌了红西路军将士在“惊沙扑面、呵气成冰”,敌众我寡,后继无援的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战斗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操守,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像惊沙呼啸、狂飙万里”的英雄主义气概。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3】 彩色的风铃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而黑白的琴键也可以奏出万千音符;彩色的画笔可以描绘美丽的图案,而黑白的棋子也能够下出人生百态;彩色的荧屏可以留下精彩永恒的瞬间与故事,而黑白的画面也可以演绎出经久不衰夫人感动与经典。黑白画面时代也许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乏味,但是红色经典电影却为其增添了耀人的光芒。有人说:“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杯咖啡,每一次品味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想黑白画面里的红色经典电影就是这样,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反而它是一个时代的回音会勾起人们年少时许多美好的回忆。对于出生在80后的我来说,红色经典电影陪我度过了
2016
2 / 7
精品文档
整个童年时代,其中意味深长的道理弥补了我年少的无知与稚气,带给了我许多快乐与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我读懂了党,这样的电影怎能不影响我?
曾几何时,当年所看过的红色经典电影早已形成一盒磁带深深地融入我的思想,在岁月的洗礼下越发清晰,偶尔,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然而,在众多经典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数《地道战》了。每当耳边响起“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催人奋起的旋律的时候,心里总有些莫名的感动。这部影片表现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它从斗争思想来看既反映了亘古未变得“因地制宜”的军事思想,也反映了长久不衰的“以民为贵”的治国之道。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人们缺少枪支弹药的补给,面对鬼子炮火连天的淫威,自保进而歼敌近乎于天方夜谭,但是这群抗日英雄却在平原上挖起了条条地道,将不利转变为有利,让平地生出战壕,这实为保存自我的惊人之举,然而当狡猾的敌军一次又一次破坏以防御至上的地道,当根据地人民再次丧命于鬼子的屠刀之下时,当地的群众领袖再次力挽狂澜,理论联系实际,以党的思想为指导用知识武装 自己的头脑重新对地道进行了改造,把以防御为主的地道改造成为防御与攻击相结合的全新地道,自此,地道再也不怕鬼子的水淹,气熏等破坏行动,整个村庄,村里
2016
3 / 7
精品文档
村外,到处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房上房下,火炕上,火灶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此外,军民鱼水情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经,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制定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就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4】 《地道战》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挖地道、打游击,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电影中人们面对鬼子时的英勇无畏,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都深深的触动了现场观看的同学们。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同学们的内心再一次升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无比的自豪感与骄傲感。
六十年后再回首,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更是真正的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
2016
4 / 7
精品文档
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5】 记不得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了,也没有想过要去回忆,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这么的稀松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没有电影,我们照样生活,但一定会觉得失落。就像那句歌词,“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饭是吃来填饱肚子的,可以没有味道,但是因为有了调味剂,聊以充饥的食物就成了美味丰盛的大餐。电影就是生活的调味剂,活色生香。 我是不常去影院看电影的,从小到大,去得多是学校组织的集体观影。那时候排了长长的队伍,从学校走好长一段路,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到离得很远的电影院,有时玩累了,进了放映厅便歪倒在座位上昏昏睡去。睡着当然也有另外的原因,学校组织去看的电影多是宣传教育片,内容枯燥乏味,没什么看头,傻愣愣坐在那里还不如好好地休息一下,睡上一觉。当然了,这样的电影看过之后是要写观后感的,说说看自己学到了什么,写些大话套话空话P话,很容易蒙混过去。那是一段那乏味的记忆,只记得老师一说起看电影,大家都叫苦连天,因为又要写观后感了,而电影又确实地没意思。我所记得最快乐的事,就是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和同学们玩闹。
家里偶尔有几次上电影院,多是得了朋友送的电影票,互相带了孩子,一起去影院。小孩子在一起总有事做,但是
2016
5 / 7
精品文档
因为家长也在,又是电影院这种地方,不好太放肆,只能老老实实看电影。那时看的都是些有意思的电影,至少好过教学片。记得看过《红色恋人》《玻璃樽》之类的,事先当然不知道情节,否则母亲绝对不会带我去看。大了以后常有长辈邀了一起看电影,陪着弟弟或者妹妹,那时没人管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摆谱。说实话,电影院里的效果的确是好于家里的电视电影,声音画面,最好的还是气氛的烘托。放映厅里的观众情绪很容易互相感染,即使影片制造的效果不到位,也可能因为周围人的影响,获得不错的收效。 在家里看电影,通常都是电视上。有的电视台固定时间播放影院节目,每天播出几部电影。看了电视报上的时间,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着急地等待电影的放映。那时候的影院节目多是安排在深夜,平时没有机会去看,因为要么是在熬夜做作业要么做完作业被逼上床睡觉,只有周末和假期,可以理直气壮地一边嘴硬一边盯着屏幕,等着母亲来拎耳朵。现在电视节目调整了,有数字电视每天滚动播放电影,还有DVD随时可以插碟观看,但是缺少了那样一种期待的感觉,还是常常回味起在报纸上找到期待已久的电影,手忙脚乱地收拾完一切,坐在电视机前守候的记忆。
现在科技发达了,看电影方便了,我这样的穷人是很少掏钱上电影院的。早先时候听了朋友的点拨,才明白电影院原来不是用来看电影的。一般去电影院的人都是成双成对,
2016
6 / 7
精品文档
一男一女——两男或两女的比较少见——放映时大灯一关……那种事情我也干过,最后一次上电影院,就是和前女友一起,看她喜欢的加菲猫。本来还是比较安分的,到了电影快放完,看看什么都还没做,有点心疼买票钱了,赶紧的抓住机会啵了一下,最后电影的结局没有看到…… 在宿舍里呆着没事干,大多是下载网上的电影看了打发时间,也就有了很多积累,随手写写影评。电影太多,有的人“批量”下载,好孬不分地什么都看,心也变得浮躁了。有时想起常常被人们提到的露天电影,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可以想象,那时看电影才能体会到珍贵。现在倒是有了水幕电影之类的,也是露天,但是华丽了许多,空有了一个形式,去的人大都是看热闹,很少有人在乎电影了。
2016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