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和学生相结合共同观察章法的变化。 教学目的:
1. 通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篆刻的讲解,使学生初步懂得章法的基本技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印章的章法,随形布局,千变万化。 重点:对于章法的基本知识运用。 教学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其次,讲授篆刻章法的相关知识; 再次,视频观看章法运用的实例; 第四,自由练习;
最后,实践检验练习效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 2、 组织教学 教教师活动 学生设计意图 学活动 环节 课制作教学课件,准备相关教学实例的图片。 准备 前学具 准备 导利用视频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篆刻作品引入本课。 观看1、 引起入 视频学生注意新 找出篆刻的丰课 向学生提问,视频中的篆刻有什么不同? 问题富类型。 的答2、 引出案。 本课的教学内容。 讲观看视频,向学生展示不同特点的篆刻作品。 学生 授 在老 新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篆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师的 课 讲授新课: 提示 一、文字的历史及演变。 下回 书法的分类:甲骨文、篆文、楷书、行书、草书等。 答问 二、篆刻章法、设计: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画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画繁者不觉其繁,笔画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画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画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画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通过教师讲解获得更多关于篆刻章法的认识。 通过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篆刻艺术的有关知识。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 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画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画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 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画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 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 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画、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画、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画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画方正忌板;2.笔画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画瘦忌单薄;8.笔画肥忌臃肿;9.笔画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印边处理] 印章加边就好比房屋之有墙垣,它是一方印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文印一般在印的四周稍留一圈空地作边或另加边栏,不论朱白文,为免头重脚轻,一般下端留边稍粗、其它三面边的粗细、完整或断残、搭连文字,以及借文字的横竖笔画作边(借边)、干脆无边等形式处理,都要根据印文的具体情况,?在注意到印章的传统形式原则下加以灵活变化。 [残边法] 残边,也称击边。这里另立一讲,实因此法与布局有极大的作用。一般不懂残边之法,只要于边角过新处略加敲击使之浑厚与印文协调即可,而工整的仿铸印及圆朱文则不宜残破。 在边栏与印文线条过分对称平行之处,或为了破长直线,或在印文能通体闷塞的情况下,以及因线条太光洁与呆板,都可用残边法使之舒畅通气。 实践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姓名。 教师:告诉学生在篆刻设计过程中运用所学习的章法知识。 指导:观察学生的设计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和解决问题。 展评价作品,教师总结。 示1、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交2、评价内容:作业效果。 流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掌握 展示篆刻作品 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姓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并实践操作了篆刻章法艺术,对于我国古老的篆刻文化有了记忆不深刻的印象和了解。对于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需要我们在座的来完成的。因此课下大家有时间也有兴趣的话继续把我们的篆刻艺术发扬光大。 学生思考学习篆刻艺术的收获。 让学生相互比较,找出优点和不足,分享设计与完成的快乐。 通过课堂总结,来说明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思考 本课程虽然内容较为繁琐,但讲课力求让学生明白,同时要布置学生课后设计印稿,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他们为上好该课程做好充足准备。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有兴趣的学生可鼓励课后多练习,并适当给予指导。篆刻这种实践操作课,最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课堂的安静程度,学生操作时一定要静心来完成,所以不必担心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应该担心课堂的控制。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使命感任务感,积极主动去完成课堂操作,不能弄得课堂气氛混乱、嚷嚷一片。如何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扎扎实实的东西,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解决办法。
篆刻 -- 章法
吴杰
美术
建昌营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