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l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1.19 No.1 2010年1月 Journa 1 of Mudanj iang Uniyer¥i ty Jan. 20lO 文章编号:i008.8717(2010)O1—0065—02 论《觉醒》中女性的不觉醒 王 晓文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本文从女性主义批判的角度,对 《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埃德娜与雷西的觉醒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解读,揭示女性主义对女性不幸命运根源的探究 基于二元对立论将其归结于男权社会压抑的误读。埃德娜的悲剧并不完全是当时男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最主要的原 因是她自己的错误抉择;雷西的悲剧则源自于她完全断绝了与人的正常交往的选择,最终只能形单影只。女性的悲 剧命运,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不能真正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根本原因也是女性自身觉醒不彻底的结果。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女性;不觉悟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对女性主义立场的回顾与反思 过分地批判男性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女性自身的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 责任。她们认为女性要获得独立与自由必须完全脱离男 日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在该书中,她认为妇女在 权社会,建构一个完全从属于女人的女性世界,从而抗 行使天赋权利时遇到的唯一障碍是男人们施加给她们的 衡男权世界。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术语的发 无休止的、霸道的限制,这些限制应通过自然法和理性 展,正说明女t性不能走极端,完全批判男性。《觉醒》中 加以改革。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于1791年在《女权 埃德娜和雷西的觉醒之路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悲剧并不 辩护》中声称整个妇女教育只应趋向一个目标——要使 能完全归结于当时的男权社会,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女 她们取悦于人。也就是男性强加给她们的教育不是真理 性自身的不觉醒。 和知识,而是要把她们教育成男性的附属物。同样,1949 二、埃德娜:自我中心的“觉醒” 年,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一个女人之为 《觉醒》中埃德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希望摆脱 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定 束缚与限制,获得独立与自由,却又不得不在理想与现 义和区分女人的是男人。她是附属者,是同主要者相对 实之间徘徊。她的觉醒之旅充满艰辛、彷徨、犹疑和痛 应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作为 苦,以悲剧告终。在埃德娜的觉醒之初,她感觉在她的 “他者”而存在的女性是已婚的女性。她理所当然要成 内心深处“某种亮光正开始朦胧地闪现——这亮光照耀 为丈夫的附庸:“她改用他的姓氏;她属于他的宗教,他 着她的道路,但又阻挠着她前行。” 这朦胧闪现的亮光 的阶级,他的圈子……她必须果断地与她的过去决裂, 正预示着埃德娜的觉醒之路将以悲剧告终。其觉醒之路 依附于她丈夫的世界。”1969年,凯特米丽特在她的《性 的失败不能完全归结于当时的男权社会,很大程度上取 政治》中引入“父权制”(PATRIARCHY)这一概念, 决于埃德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种种选择。 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最终根源是“父权制”。她们将女性 1.爱情破灭——不切实际的幻想 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 埃德娜个人的爱情观及爱情抉择决定了她的爱情悲 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 剧。埃德娜从幼年开始就对爱情充满幻想。“她记得自己 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等等。 曾深深地迷恋于一位来自肯塔基拜访她父亲的骑兵军 回顾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我们能发现在其发展 官,他威严且目光黯淡。在他逗留期间,她一步也不肯 过程中存在某些误区:过去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观点元 离开他,眼睛始终离不开他的脸。” 十多岁时,她也曾 一例外都是从不同程度t将男性与女性完全对. 起来, 被一位订了婚的年轻绅士所吸引而若有所失。在她刚长 收稿日期:2009—06—23 作者简介:王晓文(1987一),女,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65 成妙龄女郎时,她也曾偷偷地爱过一位悲剧演员,“他的 圣的婚姻”与“女人的天职”等价值观念,男女性别等 身影开始萦绕在她的想象之中,搅得她六神无主。长期 级观念鲜明。在人们心中,女人是圣洁无暇的天使,其 的迷恋使她觉得越来越真切,绝望的情绪更给这种炽热 天职是做好母亲与妻子,管理好家务。孩子们是埃德娜 的激情涂上了崇高的色彩。…‘她一个人独处时,有时还 肉体的产物,让她得到母性的情感体验,但她却认为这 拿起照片,满怀深情地亲吻那冰凉的玻璃框。” 这些从 束缚了她寻求自由的权利,使她的自我实现的理想变得 侧面反映出了埃德娜在婚前就是个对爱情充满幻想的 遥不可及。为了寻找某种所谓的自我个性的发展,埃德 人。她并未经过慎重思考,而仅仅是出于一系列“没想” 娜不管孩子,不顾家庭。但她的这种向往和追求并不能 出的理由就贸然嫁给了莱昂斯。 这一切都为埃德娜在格 被当时的男权社会所接受和允许。埃德娜拒绝扮演“贤 兰德岛上的情感出轨埋下了伏笔。为寻求所谓的“浪漫 妻良母”型的社会角色,她想摆脱丈夫,冲破婚姻的枷 爱情”,埃德娜做出了许多极其违背道德行为规范的事。 锁;她想摆脱孩子,冲破所谓的“母性的枷锁”。可是她 其情人阿尔塞,埃德娜根本不爱他,却依然违背伦理道 永远也无法割断与孩子们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埃德娜 德与之偷情。罗伯特是第一个唤醒埃德娜爱情的人,自 面对人 中最本能、最自然的职责却不想履行,她认为 始至终,她对罗伯特的爱一直挥之不去。但是,她深爱 如果承担了这个职责就意味着放弃她自我的完整。阿黛 的罗伯特却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理解埃 尔曾给思想过于极端的埃德娜以劝告,恳切地对埃德娜 德娜心中向往的独立与自由。最后,当埃德娜满怀希望 说:“替孩子们想想,埃德娜。要为孩子们想想!” 埃 地与罗伯特再次相见并憧憬未来美好幸福生活时,他却 德娜为了获得所谓的灵魂的独立和完整,她欲逃避家庭, 只留了个条子“我爱你,再见吧——因为我爱你。” 逃避孩子,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想要的自由不 正是罗伯特的退缩和对传统道德观的让步使得埃德娜彻 过是她自私自利的想法。 底绝望,并最终以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了觉醒的旅程。 女性向往的独立,追求的自由不能以违背人伦,割 2.婚姻不幸——自我错误的抉择 舍亲情,逃避责任作为交换的筹码。女性追求的觉醒应 当代最负盛名得女性主义者,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 该是精神的觉醒,是拥有完整的人格,自尊的本性和宽 娜・波伏娃在她的代表作《第二性》中将这一观点贯穿 容大爱的能力。而埃德娜的觉醒只是对一己意愿的恣意 始终: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主要 孤行,追求爱情看似勇敢,却弃无辜幼儿于不顾。背弃 取决于她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 最基本的人伦常理去追求的爱情不叫爱,只能被称作深 然。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 陷于私情不自拔;人性淡漠的觉醒不叫觉醒,只是满足 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 私欲的自私行为外裹着的糖衣,走向深海是她人生无法 埃德娜与莱昂斯的婚姻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不 圆满的必然结局。 是他人强加的意愿。虽然说有“包办”成分,但是当时 三、雷西:孤高扭曲的独行侠 她并未作出任何反抗,甚至可以说是“欣然”地接受。 《觉醒》中雷西行为古怪,使人难以接受。她待人 然而没有爱情和理解的婚姻导致了埃德娜的婚姻生活无 态度极其傲慢,在她为埃德娜演奏完时本文中写道“她 趣乏味,使她步入了无尽痛苦的深渊。埃德娜的觉醒只 高贵生硬地一鞠躬,就离去了,根本不停下来对人们的 是对婚姻生活不满的觉醒,她一心求独立,要自由,却 赞赏表示感谢。” ;她目中无人,认为除了埃德娜之外 又心安理得地生活在丈夫莱昂斯为她提供的衣食无忧的 没有人能够听瞳她的音乐。埃德娜度假归来回到城里后 牢笼里。她的觉醒与百年前的简・爱相比是相形见拙的。 曾去找过雷西小姐,当她向附近一家商店的老板打听其 简・爱不美,没有天使型的性格,不是男权社会下为取 住处时,那位老板说“雷西小姐对他而言,简直是个多 悦男性而生的女人;~直谋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勤 余的人”,而且“在这条街上,她是最惹人讨厌,名声最 劳地挣着家教卑微的薪水,在经济上不依附于任何男人; 臭。”对于她搬到哪里去,他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一系 在婚姻恋爱上始终把“平等”问题放在首位,拒绝做罗 列侧面的描写表现出了雷西在公众中是多么地不受欢 切斯特的情人。而“觉醒”的埃德娜则是学游泳,独自 迎,人们不理解她,视她为精神错乱、畸形的人。 居住在“鸽子屋”,送走自己的孩子,取消每周二下午饮 雷西终其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子,把她一生的 茶的习惯,甚至不参加妹妹的婚礼,殊不知追求自由不 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音乐,作为一名典型的反 应仅仅是形式上的摇旗呐喊,而应在根本上获得经济的 叛母亲角色的妇女,雷西没有女人气质,她的存在让贤 独立和物质的自主,人格的健全和自立自尊意识的觉醒 妻良母型的女人如阿黛尔所憎恶;她不履行人性中最自 才是彻底的“觉醒”。同样,一味指责男权社会的压迫和 然最本能的社会责任,从而她的存在不能被当时的父权 像莱昂斯这样不懂风月的丈夫是造成女性悲剧始作俑者 社会所接受,遭受到了严厉的谴责。雷西蔑视传统、蔑 的观点是片面的,女性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视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条条框框,她的举动引起了整个 3.家庭解体一亲子关系的背弃 社会的反感,雷西是男权中心社会里的叛逆者。尽管她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深受圣经的影响,极其信奉“神 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独立,不受男人(下转72页) 66 另外,读者还可以从威廉斯对色彩的使用上,看到 现代绘画艺术对他的影响。威廉斯的涛歌往往色彩鲜明 参考文献: 【llByrd,Gregory L.Deserted Places:Wilderness in Modernist American Literature l 900.1 94O【D】.U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2001.Ann Arbor:UMl, 2001. 浓重,对比强烈。《红色手推车》(“The Red Wheelbarrow”) 里,红车与白鸡的对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红包、白色 以及绿色、棕色在他的诗里都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很 少附加形容词来冲淡这些色彩的浓度。 五、结论 【2]Halter,Peter.The Revolution in the Visual Aas and the Poetry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94.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具有 探索和开拓精神的诗人之一。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现 代视觉艺术勃兴的时代。通过对威廉斯诗歌的分析,了 【3]Williams,William Carlos.The Autobiography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M】. 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 967. 解到其对于诗歌节奏韵律的革新,探讨现代视觉艺术与 威廉斯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关系。威廉斯从视觉艺术 革命中汲取养分,在诗歌创作中完成了题材和形式的创 新。他确立了“一切皆可人诗”的文艺思想,在诗中构 筑了复杂的张力体系,并在诗中借用绘画的元素——色 彩,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张力表现多样并存、运动变化的 世界。正是这些富有开创性的成就,使威廉斯成为美国 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刘守兰.美国名诗解读f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3:217.256. 【5】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色彩语言【J】. 江汉论坛,2003,(2):115-l17. 【6】李小洁.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绘画情结【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2004,(9):12—16. (上接66页)的控制,不为男人的附庸。在精神方面她 似乎是充实的,但她作为人的存在却是不完整的。雷西 完全割断了与男性的关系,在个人封闭的世界里生存, 拒绝与外界进行沟通,最终孤独终生。雷西性格扭曲, 这才是真正的“觉醒”。《觉醒》中的埃德娜和雷西是女 性主义文学作品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她们追求自 由的方式饱受争议,她们的“觉醒”是受到置疑的。 《觉醒》中埃德娜和雷西虽然敢于反传统、反世俗 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 己的脚,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雷西在《觉醒》中可以说是埃德娜的知音,只有埃 德娜能与这个性格孤立古怪又傲慢的钢琴家亲近,这也 似乎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较埃德娜更为彻底的女权主义典 型。雷西绝对是现代意义上的“女强人”,是个事业成功 享誉一时的钢琴家,她的“觉醒”也看似更彻底:一生 独身,经济独立,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雷西给自己 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可是,为了追求她们所谓的独立 与自由,都走了极端。埃德娜想要精神上的自由,却在 物质上依然依靠男人;她想要获得浪漫的爱情,却用错 了方式,爱错了人;埃德娜所寻求的自由也并不应该以 家庭解体作为代价。而雷西则完全断绝了与外界人的正 常交往,根本不被众人所接受,最终只能在自我封闭的 小世界里形单影只。终其原因,女性的自由与独立不应 以家庭解体为代价,也不应拒绝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 正如弗基尼亚伍尔夫所指出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建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和 钢琴。只是,她在多彩的世界里弹奏的孤独决绝于现实 的重低音。她追求的自由割舍了人的天性和欲望,孤独 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另一种是女性 因素,在男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 是这位脱离社会脱离人群的音乐家一生的主旋律。雷西 的“觉醒”同样是值得反思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在女性的头脑里,是女性的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正 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 如果走了极端,最终都只能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在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需要奉献社会;人也是一 种充满感情和智慧的动物,需要天性的传承和情感的维 系和表达。“觉醒”不是违背人性的冷漠,自由也不应和 孤独并存。 四、结论 [1】孙绍先著.女性主义文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法)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全译本n[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6,(12). 纵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女性角色都走过自己的 觉醒抗争这条路,她们身上也不乏各种优点和可爱之处, 女性所特有的宽容,柔情,坚韧,牺牲等美德。批判女 性主义并非鼓励女性压抑自己的欲望,死守千百年来的 【3】(美)凯特・肖邦著,潘明元等译.觉醒[M】.太原:北岳 文艺出版社,2000,(12):15,2O-21,3l,138. [4]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7. 种种束缚,委曲求全的隐忍过活。而是在批判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的浪潮中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度”,在鼓励女性 “觉醒”的同时应该握紧人性向善,美德当传的“尺”, 72 [5】(美)肖邦(KateChopin)著/王茹译【M】.天津:天津 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