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

2024-02-09 来源:华佗健康网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 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

1

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 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

2

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 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3、马克思:矛盾对立的思维(略)

4、吉登斯:构建主义的说法(见后)

5、帕森斯:功能主义的说法(见后)

6、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说法

社会学中发展最完美的结构主义理论是由阿尔都塞提出来的。阿尔都塞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同时中层建筑对基础有“相互作用”。同时,强调主体性的无意义,着重从结构

3

性矛盾在完成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效力。

7、拉康(略)

8、德里达(略)

第五章 系统:统领性的秩序

1、涂尔干:(系统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如何以一种凝聚的、内部整合的方式实现给存,其答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维持。)

涂尔干认为,社会实在的内容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有三个特征:一是它独立于个体,二是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约束,三是社会事实独立于任何单一个体的行动,普遍渗透于一个社会群体或整个社会。社会事实的功能是满足系统的需要。

涂尔干关注的关键性系统需要社会团结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机械团结:由一种支配性的集体良知所产生的团结类型;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出现后,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大大减少,维持团结的集体良知出现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这时出现了有机团结,使不同的社会单位为了整个系统的持续存在而相互依存,凝聚在一起。为社会团结提供功能方面,发达的劳动分工并不能完全取代集体良知,必须保留一个统领性的宗教。

仪式化的社会: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宗教仪式:消极仪式(禁止做某事)、积极仪式(祭祀仪式)、禳解仪式(哀悼仪式),仪式的明显功能就是使信仰者更牢固地依附于他的神,同时切实使个体更牢固地依附于他所属的社会。

涂把社会理解为由宗教赋予秩序的系统。

4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勾画出了分化理论的核心问题,即一个由各个专门化单元所组成的社会是靠一种“普遍化集体良知”而组合在一起的。(在机械团结下,集体良知是高度具体的,其范围与每一个个体的良知实质上是一样致的,而分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集体良知变得更加抽象,以便涵括纷繁多样的人类经验。)

2、帕森斯(见后)

第六章 文化与意识形态

1、葛兰西:将阶级斗争观念化。葛认为,组成现代国家的不仅包括政府机器,还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叉。政治社会:为取得大众顺服所需要的政府性手段;市民社会:教会、工会、学校和大众传媒等“民间”组织。现代国家的兴起也恰恰在于国家的影响逐渐从政治社会领域扩张到市民社会领域。国家的支配不仅要靠强制手段,还要通过劝说取得共识。霸权能够渗入和控制“民间组织”,使知识、价值与标准可以遂社会群体或阶级的意愿而被加以操纵。

2、卢卡奇:文化如何逐渐与基本人性相脱节或相分离,继而转过头来压迫它。

商品形式普遍渗透于社会的总体性之中,以至于按其自身形象重塑了社会。所有关系、所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变成由商品形式所决定,即物化。由于物化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系统中,产生了割裂的意识,使主观经验与客观条件相脱离。

唯一能把握现实的真实文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化知识体系,它把单个主体与客观存在条件系统地联系在一起。

3、法兰克福学派:以“理性”为立足点,以理性为标准,从而对文化发展提出一般化的批判。该理性的核心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自主。因此凡是威胁到人类自由的文化以展都可以交付批判。批判理性正逐渐为工具理性所取代,工具理性导致手段文化,而不是目的文化,即更注重实现结果的方式,

5

而不是该结果的本身。

技术化生产是对人类自由的双重威胁:从物质意义上说,随着生产系统控制并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自由也在车间中逐渐消失;从精神意义上说,随着人类变成消费的奴隶,自由也不复存在。形成了一种注重工具理性的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它把大众整合在简单化的共同国家利益观念周围,从整体上压制和排斥了批判理性。

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悲观的,高度技术化,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

本杰明:技术化的大众传媒,使艺术产品被大批复制,即时传播。文化产品不再独一无二,变得世俗化、标准化。但其却不是彻底悲观,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化传媒,将种种批判性与革命性的观念传播给大众,以唤起他们的意识。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不抱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通过技术化大众传媒将文化生产用于经济和政治目的,代表了一种文化工业的发展。

4、哈贝马斯(见后)

第七章 权力与国家

1、福柯:(略)

2、哈贝马斯(见后)

3、帕森斯(见后)

4、曼:权力的四来源: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经济

6

第八章 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略)

第九章 分化与分层

分化

1、概念:各种角色、集合体从它们对于系统的功能作用而言,逐渐趋于专门化。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彼此逐渐相互脱离,在形式上日渐取得自主地位,而在实质上越来越相互依赖。分化理论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下出现的。

2、斯宾塞:随着社会的各个单元变得越来越专门化,每一个单元都变得没有能力执行由其它单元执行的功能,并且每个单元都变得依赖于其他单元。各个部分之间生发出一种自然的和谐,并被约束进某种相互团结之中。

3、涂尔干:(见第五章系统)

4、马克思:分化被其认为是商品化,分化把工人与产品的控制分开,对异化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5、韦伯:分化导致理性化。

6、分化,在结构功能主义那里,变成了现代化。

帕森斯(见后)

分层:即描述和说明阶级、利益群体、地位、种族不平等、民族不平等、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实质现象。即人们把社会的组织方式理解为以上下连续的等级秩序安排起来的各个层级。这里主要讨论阶级和地位。

7

分层的经典理论来自马克思和韦伯,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在资主义制度下,产生出两大代表历史趋势的阶级,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非所有者。而韦伯认为,阶级分层的基础是市场能力,而不同的市场能力是由财产所有权和资格证书共同决定的。

吉登斯:(见后)

1、帕森斯:

A行动(第二章):认为人的行动受到一系列一般可能性和理念的限定,即行动始终是由规范来确定方向的。同时,何种规范或价值在其做出自愿选择是是可资利用的。可资利用的选择受到五种两难选择的联合限制即“模式变量”。

B结构(第四章):社会的结构由系统所的有需要决定的,如果系统要维持下去,就要做出某些特定的社会安排。(AGIL模式)

C系统(第五章)帕是系统论者,其研究的主题是对行动系统的关注。行动的概念把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事例在一个相互关联的模式中。

一、行动系统:概念:定位在一个情境中的一个或多个行动者,而这个情境尚包括其他行动者、自然因素、以及符号、观念和信仰等文化客体。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参照情境中的这些元素,把它们当作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手段与条件,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与这些元素之间的稳定关系。与行动理论和理性理论不同的是:体现出系统的内涵,即行动者在适应情境时,并不是依照一种具体情境而定的特定方式,而是根据有规可循的稳定的期待模式。系统的特征: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这种相互依赖是有序的,其一般趋势必定是朝着作为整体的系统的自我维持,即所谓的均衡趋势;这种均衡不一定是无限的,只会在一定的界限内达成。

二、行动系统由三个次级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其中主要关注点是文化系统。

8

文化系统和人格系统在社会系统里彼此遭遇。

三、从帕的理论看起来,似乎文化的规范性要素决定了其它一切,尽管帕森斯称,文化与人格中的动机是并驾齐驱的,但却没有提供人格影响文化的渠道。

四、帕理论的完善:四重分类体系,即在行动子系统中加入了行为有机体。形成了新的主导图式,即AGIL图式(行为有机体、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另外,它们还有一个纵向上的安排,即控制论层级,按照AGIL的逆序从上到下组织起来,层级越高,信息含量越大。仍然有文化决定论的痕迹。

小结:对帕来说,系统被扩充为一系统子系统,其中每一个都为其所属的更大的系统执行一项功能。他的一系列子系统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是被安排在一套等级序列中,其中文化决定了行动的其他子系统的形态。

D权力(第七章)帕将权力视为一种可无限扩张的资源,类似于一种经济资源。依据:随着社会的愈益复杂,转换能力即改变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能力水平也显著增加。帕随之把权力理解成转换能力而非控制力。

容纳这一转换权力的场所是政治系统,权力是政治系统赖以运作的媒介。政治系统运用权力将决策要素组合起来,以增强转换能力。

E分化:普遍一致的现化化。分化具有一种特定的进化方向,其动力是适应。

2、哈贝马斯:

A行动(第二章):深入发展了沟通行动理性。发展了把理性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哈认为,沟通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哈认为,一个行动的真实性、道德性或正确性,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主观的。而真实和道德是人类的社会建构,是行动的结果。这种行动是主体性的,包括与他人的互

9

动。

B系统(第五章)哈在根本上把社会划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把自己的沟通行动的观点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整合起来。认为系统通过司法化和货币化向生活世界殖民,因而当代社会被认为是由系统支配的。

当一个系统无法产生足够的可交换的资源,以满足其它系统的期待或需求,就产生了危机。解决危机的办法是:通过大众传媒和“新”的社会运动来实现它们的自我重建。

C文化(第六章)使文化理性化。(公共领域)

把沟通行动理论置于社会关系的层次上,这样的关系有多种中介模式可供选择:可以以语言表达为媒介,即沟通性互动;可以以非语言化的货币和权力为媒介,即策略性互动。

文化倾向有两种可能模式:目的理性化/沟通理性化,但目前是目的理性化占了主导地位,我们拥有一个目的理性的现代文化,它是非伦理化的,无意义的,没有目标或价值的。

D权力(第七章):代之以沟通论。

认为被统治者的赞同是权力实施的一个理想标准。强调权力产生于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将权力定义为:通过旨在达成一致的沟通而形成的共同意志。

3、吉登斯:

A行动(第二章):把结构看作是行动的偶然后果或意外后果。行动者被看作是利用了预先赋予的资源(意义、道德、权利),在时间的流变中再生产出互动模式(即中介型结构化:社会阶级成员资格的再生产过程,在行动者隔断流动机会的地方,阶级就被结构化了、邻接型结构化:阻碍了阶级之间的互动),使其行为具有结构性。

10

B结构(第四章):吉提出了对社会结构的一种解释,与结构主义立场完全相对。他认为社会是通过人类行动者的行动而被“结构化”。在使用可获得资源将既定规则付渚行动的过程中,行动者赋予结构以历时性的连续性。

C分层(第九章):财产与资格证书、劳动力同属市场能力的一项来源。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