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生关系

2024-03-24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三章 现代师生关系

我们谈教师,不能就教师说教师,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教师的工作,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我们怎样和学生交往,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具体分析教师的各项素质之前,先论述了现代的师生关系。这就是《现代教师学导论》第三章\"现代师生关系\"所要阐述的内容。

1.师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在于: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

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师生关系的日积月累,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因而其影响就不仅是某一门课的学习效果,而是所有科目的学习效果。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

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养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培养起社会能力的。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

建立,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也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

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并能增强成就感,进而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儿童的热爱。

2.师生关系的特点

(1)对象的限定性。这是由学校教育性质决定的,即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

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不论是否互相喜欢,都必须接受对方。

(2)关系的规范性。学校是一种规范性组织,其一切关系都带有规范性,因此,

师生关系也有规范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关系最规范性场所。

(3)教师的主导性。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之间

的人际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起主导作用。

(4)学生的能动性。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

建设者。未来师生关系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动性。

3.师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1)社会心理学家利瑞把人际行为模式划分为八类,这也完全适用于师生关系的

人际行为模式。教师的正确行为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的错误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大家可以参看教材上的介绍。

(2)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行为模式,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据师生人际

关系密切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或四个阶段:接近水平;合作水平;理解水平;乐生水平。这种人际行为模式表现为师生心情舒畅,齐心协力,活动效率高,能促进学校群体目

标的实现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3)不良的师生人际行为模式导致师生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不协调;紧张;决

裂。这种不良的师生人际行为模式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师生开始由互相疏远、猜疑、互不信任,到互相戒备、提防,产生不安全感,从消极沉默,到公开对抗,甚至互相敌对。

4.师生互动的心理机制

这一部分,教材上主要讲了四个问题:教师的期望问题;教师的领导作风;教师

的归因偏差和教师对学生的奖惩。在这里,头三个问题是较为重要的。下面依次复习其要点。

(1)教师的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儿童发展的预测实验中发现: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

对孩子寄予期望,这些孩子(包括差生)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于是教师的期望效应问题成为教师心理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所谓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推断和预测。它通过教师的话语、暗示等表现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复杂的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教师应力求发挥人际期望的积极效应,防止消极的效应,这取决于教师形成的期望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根据期望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

(2)教师的领导作风

教师对于班级与课堂的管理,都有教师领导作风的问题。作为教师的领导作风,

一方面我们把它视为学校情境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或把它视为教师个性特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变量。

教师的领导作风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在1839年提出三种领导作风的划分:即专制作风型、放任作风型和民主作风型。教师的三种作风形成三种师生关系,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努力情况、教学秩序和课堂心理气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气氛,必然影响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3)教师归因偏差

所谓归因,就是根据有关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的过程。学校教育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归因:(a)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归因;(b)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与结果的归因;(c)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归因。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解释与原因的推测, 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原因,这就会使人们对

行为的归因出现偏差。所谓归因偏差,就是人们对行为的原因作出了错误的解释和说明。教师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自我归因偏差;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4)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与惩罚

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奖励与惩罚是常用的控制方法,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最经常使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两种手段。其中惩罚是对不符合期望的行为的回应,也是一种强制性惩戒。奖励则正好相反,它是对突出地符合期望的行为的回应,而且是表示赞许的一种方式。奖励有很多技巧, 如奖励要及时,事先公布奖励的条件,奖励始终如一,公允客观等。 在教育中使用惩罚,一定要十分的慎重,教材上提供了一些技巧,大家可以参考。

5.师生冲突的实质、影响与原因

(1)师生冲突的实质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冲突就意味着交际双方不

合的欲望的相互撞击。但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不协调都会导致冲突。只有那些重要的、隐秘的欲望和利益出现互不相容的情况时,才会引起冲突。冲突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师生冲突的影响

一旦形成师生冲突,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对教师本人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但师生冲突处理得好,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吸收教训,反思自己的问题,也是好事,即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冲突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3)师生冲突的原因

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方面有:大学教育或是师范教育与工作实际有

较大差距;与各自的期望不一致,也会引起师生冲突;角色意识过强的误区;师生的\"代沟\"问题;某些教育制度或体制的不合理,则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外部因素。

6.师生对抗

师生对抗,实质上就是发生在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非人道行为,它是师生冲突的

极端形式。师生对抗,一般说来是由教师对学生的非人道行为引起的。进入对抗状态,学生对教师也可能采取非人道行为。有人把教师的非人道行为分为三类,与此相应,学生对教师非人道行为的反抗也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1)教师的体罚型--学生的报复型;

(2)老师的惩罚型--学生的逃避型;

(3)教师的心罚型--学生的沉沦型。

以上三种对抗形式,其程度心罚重于惩罚,惩罚重于体罚。体罚固然不能容忍,

但相对来说,心罚对人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7.师生冲突的解决

师生对抗现象在目前教育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它,要靠各方面努力。但是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证。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冲突进行分析并着手解决:

(1)冲突解决要抓住主要矛盾;

(2)要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

(3)师生一起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

8.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的世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概括

地说,就是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

(2)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3)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

(4)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

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精彩的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民主平等的交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可望成为现实。

9.师生交往的原则

(1)理解。这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更是当代师生沟通的关键。因此,理解

学生,是当教师的首要任务。

(2)尊重。这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只

有老师对学生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人格信任,老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

(3)宽容。这是教师思想境界的标尺,也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展示。

(4)平等。这指的是一种人格的平等。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人,其人格是绝对平等

的。只有达到了这种平等,师生才可以真正沟通。

10.师生交往的技巧

教师除了坚持理解、尊重、宽容、平等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要知道学生的心里想什么?教师与学生交往,首先应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

怎么想。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天真的、单纯的,他们对老师十分尊敬,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

(2)期待。教师与学生交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特定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有意

识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便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教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教师期待的一致。

(3)记忆。希望别人记住自己,是人的尊重需要的表现。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

程中,记住学生和与其有关的一切信息,并在交往中表现出来。

(4)公平。教师与学生交往,尤其要注意公平对待。

(5)幽默。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普遍要求和赞赏的一种素质,也是教师与学生形

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催化剂。

(6)暗示。暗示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暗示的过程

主要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7)谈话。谈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师生沟通的常见方式,有多种类型,教师可

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8)角色淡化。教师与学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个性交往,是以双重身份

出现的。希望老师淡化角色,以\"人\"的原来面目、以个性特点参与交往,是当代学生的普遍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