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作文(杂文)谈良知

2021-06-13 来源:华佗健康网
谈良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本性善良、亦具才华,然而亲身承受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贵族与资产阶级对贫民残酷剥削的遭遇、与不甘沦为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式的待宰羔羊而渴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的思想使他产生杀死可恶的房东阿廖娜的念头并付诸实施,也由此引起房东太太的妹妹莉札韦塔等一群无辜者的牺牲。

即使反侦探的知识足以使他化险为夷、逍遥法外,他却承受了更为严厉的无从逃避自身良心的谴责。罪恶与良知的较量中,后者胜出。忽略书中反映的部分皈依上帝、获得救赎的消极思想,对于良知的探讨或许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表达的一个主题。良知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曾参用“忠恕”将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孟子首提“良知”之概念,王阳明秉承孟子进一步创“心学”对其研习,黑格尔提倡“端正而忠义的品格”。大家所谓,皆可直接或间接归入良知的范畴。良知无价,习之无止。

良知,是一种求真的原则。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曾言,“一句真话的分量比一个世界还重”。求真而务实,不对事实加以扭曲,还原真相,是正直与诚信的体现,是良知存在的前提。《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在犯罪后毁灭证据,掩盖事实。此时的他,道德的天平向恶念倾斜,良知暂且处于蒙蔽

- 1 -

状态。当案情转变,竟另有他人主动承认是此案的元凶时,拉斯科尼科夫完全可以置身事外,长舒一口气了。然而在索尼娅的引导下,重拾的良知使他清楚地意识到不可改变的事实:自己才是凶手,最终坦白罪行,自首服刑,解放承受煎熬的心灵。相对求真而具有良知的人,卑鄙猥琐的奸人永远信奉伪假。南宋奸臣秦桧诬陷岳飞时使用“莫须有”的罪名便是明证。“真”与“善”,长相厮守;“假”与“恶”,狼狈为奸。

唯真实之中,乃见良知。良知,是一种向善的信念。孔子对于后辈的要求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亲悌兄,严谨诚信,博爱众人,见贤思齐,无疑都是统一而向善的。再看《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在杀人逃避后,良知受到恶念的挑战,并感受到自己原先一切美好的感情都泯灭了,可见良知与向善的统一关系。拥有良知的人,或孝悌,或忠义,或诚信,或宽容,因为拥有各种美德而名垂青史,闪光的名字,激励后人。唯坚持良知而心向善,乃恪守道德底线,甚至甘愿承受损失与苦痛,维系美德。良知,无疑是一切美德的滥觞。每个人都是一个“拉斯科尼科夫”,秉性善良,天赋良知。世间自有罪恶的诱惑,或是客观的形势,足以挑战良知、泯灭良知。有人坚守良知,有人践踏真理。

于是,我们见到了人性的两极——“大善”与“大恶”。大

- 2 -

善者如英雄少年,冒死营救溺水儿童,舍生而忘死,身虽逝,激励人心;大恶者如重庆公安部人员涉黑,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滥用职权,所为令人发指。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是时代的呼吁良知、提倡文明的主旋律。良知的兴盛或陨灭的背后,会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教育程度的不同与社会风气的倾向,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身内心“求真”与“向善”的意识。

拉斯科尼科夫历尽波折、重获良知、回归善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自身性灵对良知的坚持。让良知成为信仰,人心常善,国家常泰,正义长存,文明恒远。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