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2004-06-10 11:31:28
□本报驻沪记者 王寅 实习生 蒋春柳
1972年的冬天,是大卫·布罗德30多年白宫记者生涯中最冷的一个冬天。这个高个子的老派男人依然每周进入空气中充满敌意的白宫,参加那里的新闻发布会。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闯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被捕。由于《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追踪报道,尼克松政府对此耿耿于怀。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布罗德在白宫自然看不到什么好脸色。随着调查的深入,白宫对《华盛顿邮报》的敌意有增无减,尼克松的竞选班子会把一些消息透露给《华盛顿邮报》的
竞争对手,而故意不告诉《华盛顿邮报》。 尼克松在白宫召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每每会特别“关照”《华盛顿邮报》。恼羞成怒的尼克松曾经这样说:“我倒要看看《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华盛顿邮报》真是一帮疑神疑鬼的下流坯子。”
“我们向来对总统很尊敬,我们也不想让这件事恶化成《华盛顿邮报》和尼克松班底的私人恩怨,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形,所以,我每次提问的时候,总是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总统先生。’”端坐在记者面前接受采访的布罗德白发苍苍,手指微微颤抖着。年逾古稀的布罗德一身绅士打扮,领带一丝不苟,白色衬衣熨烫得平平整整,袖口的扣子扣得紧紧的。
布罗德就这样从夏天到冬天在白宫度过了难忘的巅峰时刻。“对付那些有敌意的政府官员,我还是一样提问,并不会把问题的尖锐度降低。我对那些官员说,这件事情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待新闻的态度。”
在白宫的布罗德和以往一样进行工作,报道当年选举的走势,坚持完成他的少数派的报告,也为“水门事件”进行主要调查的两位同事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提供帮助。
对参与调查的记者施压的同时,尼克松政府还对《华盛顿邮报》进行恫吓。《华盛顿邮报》旗下拥有一个电视台,在“水门事件”调查进入关键阶段时,政府威胁说:如果你们要坚持报道“水门事件”,我们就不颁发给电视台营业许可证。这对集团的经济压力很大。《华盛顿邮报》高层的回答再简单不过:“去你妈的。”
“这是给记者打气,但这也是一个有风险的商业决定。”布罗德回忆道。 在“水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们都很自豪,但他们也很紧张,因为只要出一点小错,整个报社就将声名扫地。由达斯汀·霍夫曼和
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电影《总统班底》讲述的是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和编辑的揭黑经历。但事实上,要处理这样棘手的报道,发行人面临着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发行人的决定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在回忆“水门事件”报道的书中,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也把调查成功归功于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
在最初的八个月里,《华盛顿邮报》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政府怂恿其他报纸站在政府这边,让他们相信《华盛顿邮报》在哗众取宠、追逐假相。这种局面一直到涉案的当事人面临被监禁的指控开口说出幕后主使,其他媒体跟进的时候,才有所改变。“在你做调查性报道的时候,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知道整个故事的真相,你总是一点一点地发掘。”
真相大白之后,尼克松终于不得不于1974年引咎辞职,《华盛顿邮报》因为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而名声大噪。《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办公室被蜂拥而入的电视台记者塞得满满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总统的辞职,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虽然我们是对的,但国家受到了伤害,这并不是件好事。”两记者之一的鲍勃·伍德沃德说:我们并不是要抓住总统,我们是为了新闻而去的,只是恰巧这是与总统有关的新闻。 在白宫度过了最难熬的阶段之后,布罗德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他服务的《华盛顿邮报》由于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获得该年度的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布罗德本人因为每周两次的政治时评,获得同年普利策时评奖。因为“全面的完整性、事实的精确性以及卓越的洞察力”,布罗德在《华盛顿杂志》的调查中,他同时被社论版的编辑和议会议员评为“华盛顿最受尊敬的专栏作家”,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政治记者。
回首当年,布罗德这样说道:“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突破了重重阻碍,获得了真相。我们并不会因为抓出总统而自豪。你知道,有很多新闻你去报道,是因为那是很重要的新闻,但很多时候你并不会觉得开心,因为你把料抖出来的时候,你会造成别人的不快和麻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都不知道谁是幕后主使者。从一开始就有怀疑说闯入者的后面有反对党在主使,所以一开始就怀疑这起窃听事件有政治因素,但不知道总统也涉及在内。”
布罗德从1960年以后,几乎参加了每次总统选举的报道。1966年加盟《华盛顿邮报》之后,他成为一名白宫记者。在这个和总统打交道的岗位上,布罗德一干就是30多年。
布罗德经常提出采访总统的要求,“但大部分的时候,被拒绝,或被忽略了。”尽管如此,布罗德还是采访了除布什之外的大部分总统。 总统也会主动约见记者,比如每年一月份的时候,总统对全国发布国情报告前一天,他会邀请汤姆·布罗考、丹·拉瑟、彼得·詹宁斯这三位著名主持人,提前告诉他们他的演讲内容,有时候也会邀请报纸记者,但是电视记者比报纸记者往往更受重视。 在布罗德眼中,那些坐在白宫椭圆型办公室的男人们形象各异:“福特总统是最容易对付的,他是国会的议员,不是自我中心的一个人。里根总统对记者比较友善,但如果想得到除他演讲之外的信息,你将是徒劳的。最有趣的是采访尼克松、约翰逊和克林顿,他们能够进入你的话题,和你探讨一些问题。卡特总统不信任媒体,并且有点鄙视媒体,现在的小布什也是这样的。由于总统的新旧更替,白宫与媒体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在约翰逊任期内,白宫
和媒体的关系就曾经降到了最低点。”
在谈到白宫记者日常工作的时候,布罗德用了“驻守”这个词。平时《华盛顿邮报》有两个记者驻守白宫,布罗德只是在需要采访的时候才去白宫。《华盛顿邮报》的两个白宫记者,隔周轮换,这样就会有不同的报道视角。大选的时候,《华盛顿邮报》会派出十几个记者前往白宫。
白宫记者进白宫的时候,都要挂一个白宫特制的通行证。由于白宫很小,所以对进白宫的记者做了很大的限制。美联社拥有的通行证数量最多。《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有12个通行证。而小的报纸只有一两个。白宫一共发了400个这样的证件,但事实上,僧多粥少,在白宫新闻发布室只有40个座位。
一有重要新闻发生,白宫记者会很快到达白宫新闻室。布罗德说,其实没有什么奥秘,白宫记者身上都佩有BP机———这种在中国几乎绝迹的通讯工具,白宫记者们至今还在使用。白宫新闻办公室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打记者们的BP机。在没有BP机的时代,则主要通过电话通知记者。除了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五角大楼每天也有新闻发布会,他们也会发信息到BP机上面。记者从BP机上无法知道发布会是什么内容,机上显示的只是普通的信息,比如:“今天下午3点总统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如果记者没赶上的话,白宫会把讲稿传给记者。 身为白宫记者,布罗德还被《华盛顿杂志》评为“最少意识形态”的专栏作家。布罗德解释:“有很多专栏作家带有意识形态,他们有的称自己是保守派,有的称自己是自由派,我不像他们,我尽量避免这样被定义。”
担任白宫记者之后,布罗德就没有换过工作,他说:“你每天处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当你早晨起来时候知道的事情,到了晚上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这种未知性吸引了我,这是工作带来的惊喜。我喜爱这个工作,我现在这么老了,还在工作,是因为我喜爱这个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