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信息观”和“计量观”
一、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 作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一境界或目的而确定的 衡量标准。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起点, 迄今为止 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 观”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要为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服务 ; “决 策有用观”则站在投资者、 债权人等主要使用团体的角度, 强调 会计信息服务于其决策需要,即“决策有用观”是通过研究财务 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信息推导他们的信息需要的一种观点。 20 世 纪 70 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决策有用观”取代 “受托责任观”成为主流的会计目标观点。
“决策有用观”一旦被采纳, 随之而来产生了两个问题: 一 是“谁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二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什 么样的决策信息”?按照 F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 报告主要使用者的主要使用主体是作为资本提供者对其资本做 出决定的目前以及潜在的权益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 他们需要有关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 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信 息。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是要能帮助主要使用团体做出符合 自身需要的不同决定。为此,财务报告必须提供具有信息含量的 信息系统。为使信息含量最大化,财务报告还需要在相关性和可
靠性质量特征之间进行最有用的权衡。
与“受托责任观”相比,“决策有用观”要提供满足主要使 用团体的需要、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因而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 权衡中更倾向于相关性,即不仅提供已经发生的各类交易或事项 的信息,而且提供尚未发生的但与企业未来业绩相关的各类交易 或事项的信息。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下,围绕如何计量这些交易 或事项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 “信息观”和“计量观”。以下我
们站在投资者的视角对比分析决策有用目标下的这两种观点。
二、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信息观”
(一) 理
“信息观”的理论基础。“信息观”的理论基础是
性决策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性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 规
避者,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选择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投资 方案,即在证券的风险和期望回报之间进行权衡,
只有在能取
高期望回报时才愿接受高风险,反之亦然。为了做到这一点,他 们需要有关证券风险的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存在一个价格 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证券市场,
在这个证券市场中的
证券价格总是随机波动的。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证券市场 上任何时候的证券交易价格将充分反映证券所有为公众所知的 与该证券有关的信息,则称之为市场半强式有效。
(二) “信息观”的主要观点及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信息观”认为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预测公司未来业绩的 责任在投资者个人,只有当投资者获得的信息能改变其选择投资 方案的信念与行为时, 才是有用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有用程度可 以通过其获取的信息公布后所导致的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程度 来衡量。即“信息观”把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 为此,“信 息观”认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并通过充分披露附注以及其他补 充信息的形式来加深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 提高以历史成本为基 础的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在假设证券市场是半强式有效的前提下, 投资者获得的所有 公开信息将会迅速不偏不倚、 真实地反映到股票价格上。 在“信 息观”看来, 证券市场反应不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以历史成 本进行计量也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作用, 提高会计信息的唯一途 径在于充分披露。 为此, 投资者会想方设法搜集各式各样的相关 信息,而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会计信息,比如说可以从媒体、网络 等其它信息渠道中获知的信息。这样,就产生会计人员与媒体、 网络等其他信息渠道的竞争, 增强了会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的使 用者需要什么样的决策信息”的研究兴趣,产生了以 Ball 和 Brown (1968)为先河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如果将证券市场的反 应作为衡量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一种方式, 那么鲍尔和布朗 的研究认为,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公 司发布的本期净收益)做出反应。由此结论,我们可预期当会计 人员对投资者在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反应方面获得更好的理解时, 会计人员向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从而引导证券市场稀缺投资资金的流动, 促进证券市场的有效与
投资者的理性决策。
三、决策有用目标下的“计量观”
(一)“计量观”的理论基础 虽然“信息观”有助于投资者的决策, 但是在提高投资者的 决策有用性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1)行为金融学(以行为为 基础的证券市场效率研究) 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 由于证 券市场存在股市泡沫、公告后的股价漂移、市场对应计项目的反 应等异常现象,股价对信息明显的过度反应或缺乏反应, 说明证 券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而是相当接近有效。(
2)财务报表
息的低价值相关性。Lev (1989)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市场对 净收益的反应不想Ball和Brown的结论一样(他们认为净收益 信息的大部分在公告前就已经反映到股价中) ,虽然市场对净收 益做出了反应(相对应没有反应),但是市场对净收益的反应非 常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报告净收益只能解释收益公告日前后 证券价格变动的一小部分(仅 2%-7%),而且比例可能还在下降。
( 3) Ohlson 的净剩余理论主张利用财务变量估计公司财务报表 项目的现值。他认为,当证券市场不是完全有效时,公司的市场 价值可以用财务会计变量加以表述, 在资产负债表中使用现值计 量的项目越多,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时犯错误的可能性也越 低。( 4)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日益沉重的法律诉讼压力。为使注 册会计师(甚至是会计)这一职业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可以使 用稳健性会计维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
计量上,以帮助其减轻法律责任。 理论、多项实证研究对“信息观”主要观点的检验和注册会计师 执业实践中日益面临的诉讼压力为“计量观”的发展奠定了理 论基础,共同推动了“计量观”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理性决策理论也支持行为金融学。 在证券市 场不是完全有效时,理性决策理论仍然有效。 因为理性决策理论 和行为理论都可用来解释证券市场的无效。 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现 值计量属性,可以减少投资者理性决策的成本和风险,
助投资者克服行为偏误,这都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 性。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市场都不会对会计信息做出充分的反 应。
(二)“计量观”的主要观点及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计量观”认为在合理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 性为代价),会计人员有责任在财务报告中恰当地引入历史成本 计量
行为金融学、净剩余
也
(不以牺牲
属性之外的现值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提高信息系统 的信息含量,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预测公司未来业绩。
“计量观”同样体现了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权衡。
“计量观”增加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相关信息是能帮助投 资者评估公司未来业绩的信息。 在“计量观”下尽可能使用资产 和负债项目的现值,如市场价值(今天的市场价格是明天市场价 格的最佳评估)。因此,这种方法比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更相关。 假如市场是有效的,“计量观”并不降低可靠性。 价格的反映是 忠实,也就是说,它们是当前价值的完全的、无误的、无偏见的 反应。然而,证券市场是无效的,必须对公允价值作出估计,这 些估计意味着较低的可靠性。 因此, 决策有用目标下“计量观” 的效果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效果。 如果信息系统的主对 角线的概率增加导致更高的相关, 相比于减少较低的可靠, 财务 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也会适当增加。 实际上, 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 替代了投资者的部分决策工作, 在市场近似有效的情况下, 不再 需要以附注或者其他补充信息形式提供的信息。当然,“计量 观”并不否认股票价格整合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 在“计量观” 下,会计人员应加大对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 通过计量方式的改 变以及提供更为精确的计价模型, 以发挥会计信息为股票定价的 帮助。
四、决策有用目标未来的发展趋势 无论“信息观”还是“计量观”, 都认可了投资者是理性的 会计目标是为投资者作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市场不是完全有 效的情况下, “信息观”倡导的充分披露而不管披露形式的做法 是有限的, 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 为保证会计这一职业旺盛的生 命力,会计人员要相应地调整计量模式, 更多的关注现值计量属 性,提供兼顾“信息观”和“计量观”的会计信息。因而,决策 有用目标下“信息观”和“计量观”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 在 两观融合下,“计量观”成为发展的主流。
当然,会计目标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当为投
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的目标得以或近似得以实现后,
员会追求更高的理想与目标。 这一追求使得会计这一学科的研究 永葆生命力,使会计这一职业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