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构建战略支点

2023-10-04 来源:华佗健康网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构建战略支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读本》序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鸿忠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的科学定位,是赋予湖北的历史性重任,是湖北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转变中促发展,以发展促跨越,努力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把握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英明重大决策,事关改革发展的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湖北而言,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当代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完整的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主线,主题和主线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科学发展是总体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资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重要和紧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促进发展,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用发展的实绩体现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2、转变发展方式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现实选择。湖北要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就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在地位和作用上重于、大于并带动其他地区,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撑点、着力点。构建战略支点不仅是量的辐射带动,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的示范效应、支点功能的充实完善。我们要高举战略支点的旗帜,把构建战略支点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战略支点建设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四基地一枢纽”建设,提升“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辐射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以卓越的发展实力、规模、质量来担当支点重任,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信任与重托。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湖北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本身就是一次发展的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是一种“倒逼机制”,有利于湖北充分发挥资源比

较丰富、环境相对保持完好的后发优势,有利于湖北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促进发展,奋力推进我省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的跨越,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科学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一步到位”。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的政策导向很明确,谁转得快、转得早、转得好,谁就能争取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和实践舞台,我们必须用好这两块“金字招牌”,演好转变发展方式这部大戏,用一流的业绩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助推湖北的跨越式发展。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国家决定将武汉城市圈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对湖北极大的关怀和鼓舞。建设“两型”社会,核心是改革创新,切入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位于中部地区腹地的武汉城市圈作为老工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十分明显。要完成好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两型”产业上率先突破,在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上率先突破,才能真正闯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着力解决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永恒任务,走转型发展之路。调整优化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点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上下工夫,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走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努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在确保全省投资规模增长幅度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积极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二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两增同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支持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七大千亿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突破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推进区域结构调整。大力

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进一步支持武汉做强做大,提升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能力;继续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抓好仙洪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狠抓节能减排这个刚性任务,走绿色发展之路。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必须实现的硬指标、硬任务,必须以硬手段、硬措施切实抓好。要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成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强制性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强化指标约束,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以“三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漳河库区)、“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三湖”(洪湖、梁子湖、东湖)为重点,着力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和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荆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大力推进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建立低碳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四级低碳试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

3、狠抓改革创新这个紧迫任务,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资源、最强动力,走创新发展之路。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二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放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尊重企业和企业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把湖北建成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创新氛围,创建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催生创新产业的良好环境,建设发展文化,把各方面积极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发展的统一战线。

4、狠抓民生改善这个根本任务,走和谐发展之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之“魂”,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走和谐发展之路。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

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着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以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住房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惠民工程,努力朝着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不断提高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素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能否打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取决于各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全省各级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以饱满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转变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各级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协调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强化市场意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开放意识,切实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强化团结合作意识,把全省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能量激发出来,形成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统一战线。要大力建设发展文化,鼓励在转方式、求发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政务服务理念,形成“谁不说俺湖北好”、人人都来关心发展、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文化氛围。

2、加强学习。干事创业,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号工程”,能不能取得突破,干部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繁重任务,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还不完全适应,甚至存在“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为此,省委专门编印了《湖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系列读本》。《读本》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现代产业知识、特别是湖北当前发展的重点产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内容丰富、联系实际、通俗易懂,是指导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武器。各地要采取不同形式,认真组织各级干部学习培训,切实加强对“两圈一带”总体战略、高科技基础知识、现代产业体系知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的学习,努力使干部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适应。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干中学,学中干”,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以学促用,把学习成果真正体现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上。

3、勇于担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正视矛盾、直面困难、承担责任,带头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真正做到敢转、快转、真转。要敢于探索、敢想敢干、不怕失败,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勇于冲破各种束缚禁忌。只要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

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选择,我们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谁见事早、行动快,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全省各级干部必须增强“慢进即退、慢转亦退”的紧迫感,形成“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早转多得益”的共识,自觉转、主动转、加快转,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坚决贯彻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项政策,在执行政策时严格标准、不折不扣,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等。面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等硬约束、硬任务,必须敢抓敢管,出台硬措施,用铁的手段抓执行、抓落实。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过去一个时期,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对长远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政绩观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转变,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转变,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正确的政绩观与之相适应。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衡量标准有三条,即实践、群众和历史。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求我们科学理性,既不做超越阶段的事、拔苗助长,又不能落后于发展阶段、当“小脚女人”,而是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用群众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求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用历史标准衡量政绩,就是既重“显绩”,又重“潜绩”,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经得起历史和后人的评判。说到底,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绩的考评是“指挥棒”,我们必须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评机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监督作用。一方面,要摒弃“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让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成为衡量转变发展方式的硬指标、硬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既要对湖北的今天负责,更要对湖北的未来负责。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考察干部,“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来。

更扬云帆立潮头,再踏层峰辟新天。跨越的旗帜已经举起,转变的号角已经吹响。能够赶上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和自豪。我们要主动担负起构建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浪潮,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让荆楚大地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