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内容】
(1)文明的摇篮(2)风吹来的黄土(3)严重的水土流失(4)水土保持。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2013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对《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区域地理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节教材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主题,由“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四个部分组成,教材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土文明”、“黄土风情”、“黄土景观”、“黄土成因”、“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内容,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山区农村,生源主要来自周边几个村庄,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对地理课的学习重视度不高。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
1
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有关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但由于部分地理内容很抽象,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借助于地图、图片、录像和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 课型类型 :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自学精讲(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知识记忆)——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1. 地理位置
3
从四大地理区域来看,黄土高原主要位于北方地区;从三级地势阶梯来看,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2. 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至秦岭。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主要跨山西省、陕西省的全部,宁夏的南部,甘肃的东南部以及青海、内蒙古和河南的小部分地区。 3. 自然环境具有明显过渡性
4
从地形、气候、农业生产和植被等方面,黄土高原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干湿区划分来看,黄土高原位于我国湿润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过渡的地带。从地形来看,是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的地带,也是农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另外,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具有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
二、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细小黄土颗粒,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才形成今天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高原,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5
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疏。人为原因:滥砍乱伐,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采矿、修路破坏地表植被,使土质疏松;人口增长快,土地利用过度。因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80%,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二、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塬、梁、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形成不同的黄土地貌,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
6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是良好的耕作区。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 对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2. 对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 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导致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灾害频发。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植树种草
7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后的黄土高原
(2)修建梯田
(3)打坝淤地
打坝 淤地
(4)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下的零星绿色
例题1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形成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 水成说 B. 风水雨相说 C. 风成说 D. 冰川作用
思路分析: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证据有:①黄土的厚度均匀;②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矿物成分相同;④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答案:C
例题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 ) ①地表肥沃的土壤流失 ②沟谷增多、扩大和加深 ③黄河下游含沙量增大
8
④土壤盐碱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是: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会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下游河道的整治和防洪工作造成巨大困难。
答案:B
例题3 读“黄土高原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总的地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地形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上,通常用作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传统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
(3)B处坡度较缓,若作为农业用地,比较适宜的是修建_____________,为减少水土流失,C处应_____________,D处应修建____________工程。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以及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长期的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本区气候较为干旱,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为此,当地人因地制宜,摸索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案,即“保塬、护坡、固沟”。从地形上看:A地为川地,地形平坦,开垦历史悠久,主要发展种植业;B地为坡地,坡度较缓,可修建梯田;C地为沟谷,D地为沟口,流水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分别适宜种植树木与修建挡土坝等工程。
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耕地 小麦
(3)梯田 植树造林 打坝淤地
9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六、教学反思 :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