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词 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芪 黄精 黄药子
麻黄 大黄 蒲黄 雄黄 硫黄 土大黄 生地黄 熟地黄 天竺黄
白
白芷 白蔹 白薇 白及 白果 白前 白术 白矾 白扁豆 白鲜皮 白头翁 白茅根 白附子 白芥子 白扁豆白花蛇舌草 葱白 薤白
青青黛 青果 青蒿 大青叶 四季青 绿豆 绿矾 (绿) 紫
紫苏 紫苏子 紫草 紫菀 紫贝齿 紫河车 紫石英
红(赤赤小豆 赤芍 赤石脂 丹参 朱丹)
橘红 红花 红粉 红丹 西红花 红景天
朱砂
黑黑豆 黑芝麻 玄参 川乌 草乌 乌药 乌梅 何首乌 (乌、玄)
蓝 根 子
绞股蓝
葛根 芦根 板蓝根 山豆根 白茅根 苎麻根 麻黄根 糯稻根 附子 榧子 栀子 诃子莲子 牛蒡子 牵牛子 苍耳子 蔓荆子 决明子 青葙子 鸦胆子 枳椇子 车前子 地肤子 冬葵子 莱菔子 使君子 南瓜子 马钱子 白附子 白芥子 瓜蒌子 黄药子 瓦楞子 紫苏子 葶苈子 菟丝子 沙苑子 韭菜子 枸杞子 女贞子 五味子 五倍子 覆盆子 金樱子 蛇床子
菊花 芫花 梅花 密蒙花 金银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雪莲花 玫瑰花 月季花 凌霄花 旋复花 款冬花 洋金花 合欢花 鸡冠花
桑叶 苏叶 竹叶 艾叶 荷叶 淡竹叶 大青叶 番泻叶 侧柏叶 紫珠叶 枇杷叶 罗布麻叶
秦皮 陈皮 青皮 椿皮 白鲜皮 牡丹皮 地骨皮 海桐皮 五加皮 香加皮 冬瓜皮 大腹皮 苦楝皮 瓜蒌皮 桑白皮 合欢皮 石榴皮 刺猬皮 土荆皮
砂仁 桃仁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薏苡仁 苦杏仁 甜杏仁 酸枣仁 柏子仁 益智仁 核桃仁
花
叶 皮
仁
果草果 青果 白果 枳实 芡实 (实) 壳 瓜 核 肉 豆 枝 梗 蒂 须 芽 藤 草
枳壳 海蛤壳 罂粟壳
瓜蒌 瓜蒌皮 瓜蒌子 丝瓜络 瓜蒂 冬瓜皮 荔枝核 橘核
龙眼肉 肉豆蔻 肉苁蓉
巴豆 刀豆 豆蔻 草豆蔻 白扁豆 桂枝 桑枝 桔梗 柿蒂 瓜蒂 玉米须
麦芽 谷芽 鹤草芽
忍冬藤 大血藤 鸡血藤 海风藤 青风藤 络石藤 雷公藤 首乌藤 钩藤 通草 茜草 谷精草 锦草 伸筋草 地耳草 草 豨莶草 老颧草 蛇舌草 冬虫夏草
鸭跖草 夏枯草 鱼腥草 败酱草 地垂盆草 猫爪草 鸡骨草 珍珠草 灯心 车前草 仙鹤草 益母草 金沸草白花鹅不食草
木 竹 麦 粉
木贼 木瓜 木通 木香 木蝴蝶 竹叶 玉竹 淡竹叶 竹茹 竹沥 天竺黄 瞿麦 浮小麦 麦冬 麦芽 天花粉 熊胆粉 红粉 轻粉
片 丸 炭 甲 辛 甘 酸 苦 淡 香 臭 石
冰片 雷丸
棕榈炭 血余炭 穿山甲 龟甲 鳖甲 辛夷
甘遂 甘松 甘草 酸枣仁
苦参 苦楝皮 苦杏仁 淡豆豉
香薷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 降香 香附 香橼 檀香 麝香 小茴香 广藿香苏合香 九香虫 臭梧桐
石膏 石韦 石斛 石决明 石菖蒲 石榴皮
滑石 磁石 礞石砒石 寒水石 花蕊石 海浮石 代赭石 阳起石 炉甘石 紫石英
土 灶心土 土大黄 土贝母 土鳖虫 土茯苓 土荆皮 土木香
砂砂仁 朱砂 硼砂 蚕沙 海金沙 (沙) 山 海 天 地 夏 冬 鼠 牛 虎 兔 蛇 马 羊 鸡 狗 猪
山慈菇 山楂 山药 山茱萸 山豆根 山羊角 常山 穿山甲 穿山龙
肨大海 海藻 海蛤壳 海浮石 海螵蛸 海狗肾 海龙 海马海桐皮
天麻 天冬 天南星 天山雪莲 天竺黄 巴戟天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龙 地锦草 地骨皮 地肤子 地榆 夏枯草 半夏
天冬 麦冬 冬瓜皮 冬瓜子 冬葵子 鼠粘子(牛蒡子)
牛蒡子 牵牛子 水牛角 牛膝 牛黄 虎杖 琥珀 菟丝子 蕲蛇 乌梢蛇
马勃 马齿苋 马钱子 马兜铃 海马 淫羊藿 羊蹄 羚羊角 鸡骨草 鸡内金 鸡血藤 狗脊 海狗肾 猪肤
龙 龙胆 穿山龙 龙骨 龙齿 海龙 龙眼肉
鹿 鹿茸 鹿角胶 鹿角霜 鹤 鹤虱 熊 熊胆 蝉 蝉蜕
蜂 蜂房 蜂蜜 蜂胶 蜂蜡 蟾 蟾酥
虫 土鳖虫 虻虫 九香虫 神 神曲
仙 仙灵脾 仙鹤草 仙茅 威灵仙 佛 佛手
大 大黄 大蓟 大枣 京大戟 大腹皮 大蒜 大血藤豆黄卷 小 小蓟 厚 厚朴 薄 薄荷
南 天南星 胆南星 南沙参 北 北沙参
参 苦参 拳参 丹参 北沙参 南沙参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术 白术 苍术 莪术
豆蔻 豆蔻(白豆蔻) 肉豆蔻 草豆蔻 桂 桂枝 肉桂
桑 桑叶 桑椹 桑寄生 桑枝
姜 生姜 炮姜 生姜皮 生姜汁 干姜 高良姜 橘 橘红 橘核 橘络 橘叶 茯 茯苓 土茯苓 茯苓皮 茯神 苓 茯苓 土茯苓 猪苓
母 知母 川贝母 浙贝母 珍珠母
胡
柴胡 银柴胡 胡黄连 胡椒 延胡索 前胡 葫芦巴
连连翘 黄连 胡黄连 半边莲 半枝莲 穿心莲 墨旱莲 (莲) 活 独活 羌活
金 金银花 海金沙 金钱草 鸡内金 郁金 洋金花 金樱子 银 金银花 银杏叶 银柴胡 铜 自然铜
芦 芦根 芦荟 漏芦 葫芦 藜芦 陈 陈皮 茵陈 椒
胡椒 花椒 椒目
大 荜 川 血 珍珠 螵蛸 刺 硝 皂 胆 灵 秦 防 泽 数字 虫类 其他
荜茇 荜澄茄
川连 川贝母 川楝子 川木通 川木香 川牛膝 川乌 川芎 血竭 鸡血藤 大血藤 血余炭 珍珠 珍珠母 桑螵蛸 海螵蛸
刺蒺藜 刺猬皮 刺五加 皂角刺 硝石 芒硝 皂荚 皂角刺 熊胆 胆南星 胆矾 灵芝 威灵仙 五灵脂 秦皮 秦艽 防风 防己 泽泻 泽兰
三七 三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倍子 六神曲 八角茴香 九节菖蒲 百部 百合千年健 千里光 水蛭 虻虫 斑蝥 全蝎 蜈蚣 僵蚕 地龙 土鳖虫
荆芥 升麻 浮萍 贯众 蒲公英 重楼 漏芦 射干 商陆 佩兰 萆薢 槟榔 藕节 没药 王不留行 儿茶 刘寄奴 牡蛎 饴糖 杜仲 续断 肉苁蓉 锁阳 补骨脂 蛤蚧 当归 阿胶 禹余粮 樟脑 远志
导读
中药记忆困难,这是初学中医药者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历代医家编写了《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等,虽然有益,但对初学者来说,往往需要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参考学习了《神农本草经百种》中“凡药之用,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成取其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五脏六腑”之说,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中药记忆的八种方法,对初学中医药者记忆、定的帮助。
1五行配属法
虽然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理解中药药性有一五行配属法,是按照五行配属关系(五色五味人五胜五体,如色赤味苦入心入血脉),将五行学说具体应用在中药学中。
举例如下:
1. 色:五色入五脏治五脏之病。
色白入肺(气),多治肺经疾患。如咳嗽多痰,肺虚气弱,寒邪束肺等证。如:白友、白前、白芥子、桑白皮、白果、石膏、贝母、桔梗、杏仁、百合、蓬白、海浮石、白芷、葱白等均色白人肺,能疗肺经之病证。
色青人肝(筋),具有清泄肝火,平肝潜阳,疏肝利胆等功效,多治肝经疾患。如,青黛、青皮、青篙、青朦石、青箱子、柴胡、青梅、茵陈、橘叶等均色青入肝,能疗肝经之病证。
色赤入心(血),多治心经疾患。如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血虚,血热、血疲、出血等证。如:红花、丹参,赤芍、朱砂、鸡血藤、丹皮,苏木、生山植、血竭等均色赤入心,能疗心经之病证。
色黄入脾(肌肉),多治脾经疾患。如脾虚失运,脾气下陷,中气不足等
证。如:黄精、黄茂、陈皮、妙谷芽、鸡内金、妙白术、伏龙肝、熟玉竹均色黄入脾,能疗脾经之病证。
色黑入肾(骨髓),多治肾经疾患。如肾虚气喘,肾虚腰痛,阳萎,遗泄,女子宫寒不育等证。如:熟地、玄参、黑芝麻、女贞子、山芙肉、阿胶、首乌、血余、五味子等均色黑人肾,能疗肾经之病证。
2.味:五味人五脏治五脏之病。
辛入肺,主治肺卫表证。如解表药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薄荷,石胡姿等均有发散解表之功。
酸入肝,主治肝肾病变及滑泄之证。如白芍、木瓜、山英肉、五味子、复盆子等均味酸收涩能涩精止遗。
甘入脾,主治脾胃之病变。如甘草、大枣、治糖、党参、黄茂、黄精、玉竹、蜂蜜、谷芽、麦芽等均为味甘补中之品。
苦入心,主抬心经病变。如黄连、莲心、牛黄、焦山桅、黄琴等均有苦寒泻火之功。
咸入肾,主治肾经病变。如咸从蓉、盐水炒杜仲、昆布、海藻等。
2异部拉长法
异部拉长法,就是根据药用部分所特有的功效来记忆药性。
如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籽、仁,动物的内脏器官等都具有其不同功效。在《本草诗解药性注》中说:“质轻上行入心肺,质重下行入肝肾,中空发汗内攻实,枝达四肢皮行皮,为心为干走脏腑,枯燥人卫润入营,上下内外以此分,气血亦以类相从。”说明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亦异。
举例如下:
1. 中空发汗:麻黄、木贼、紫苏梗、荷梗、葱白、蝉衣、茬梗、升麻等。
2. 以枝达肢(以尖达尖):桂枝、桑枝、笋尖、桂枝尖、甘草梢。
3. 以皮行皮:大腹皮、桑白皮、地骨皮、获芬皮、姜皮、黄茂皮、冬瓜皮等均能行肌表之水气。
4. 以心清心:莲子心、连翘心、竹叶心、麦冬心等有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之功。
5. 以仁润肠: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松子仁、桃仁、杏仁、振子仁等。
6. 以膝通络.海风藤、络右藤、鸡血藤、夭仙藤、常青藤、忍冬藤等。
7. 以子明目:决明子、青箱子、覆盆子、构祀子、车前子、冤丝子、女贞子等。
8. 梗能理气,苏梗、荷梗、薄荷梗、霍香梗、青篙梗、香蒲梗等。 9. 叶能发散:苏叶、桑叶、荷叶、荆芥、薄荷叶、霍香叶、香需等。 10. 以脏补脏(以腑补腑):鸡肝、羊肝能养肝明目,猪肠合黄连制成脏连丸治肠风下血,猪腰合杜仲抬肾虚腰痛,狗胃治胃寒等。
3顾名思义法
顾名思义法,是通过药名来记忆药性的方法。
古人和近人往往为了便于记忆而多以功效命名。如《本草备要》说:“药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因此有部分药物知其药名,即可明其药性。
举例如下:
1辛芙:辛能散入肺,肺开窍于鼻;“芙”,古之“淡`’,即鼻涕,故辛黄主宣通鼻窍。
2.木贼:《医宗必读》说:“木贼多服伤肝”,肝属木,木贼久服多服可劫伤肝阴。
3.觅菜:《潜斋医话》说:“`觅’即`见’之义,故冶目盲、目赤之证,用之有效。”
4.威灵仙:李士材云:“威者言其猛烈,灵者言其效验”,故威灵仙善治急性喉痹、痛风痹证。
5.续断:筋骨断而能续。肝主筋,肾主骨,故补肝肾、强筋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断而不续之义,妇人胎漏,用此安胎止漏则血断胎安。
6.骨碎补:骨碎能补,肾主骨,故能补肾强骨、活血祛风。
7.夜交藤:夜则阳交于阴而寐,夜交则安眠之义,故有养心安神之功。 8.月月红(月季花):妇人月经按月而至,月月见红,故有调经活血之功。 9.淫羊藿:羊吃此草,性欲旺盛,可知有补肾壮阳之功,故善治阳萎不举,精冷不育之证。
10.益母草:妇人经产多用,故有益母之义。其他如首乌、黄痘草、腹水草、接骨木、接骨仙桃草、落得打等,每有与其名相应的作用。
4音同(近)义通法
音同(近)义通法,是以药名的同音或近音字代之,从而以同音、近音字来记忆药性的方法。
因为中药有几千年历史,古文中音同义通的情况比较多。如“庄”、“府”通“脏”、“腑”。在《神农本草经》中也存在着音同义通现象,如“鞠华”通“菊花”。
举例如下:
1. 莫本:通“高本”,人之高本在巅顶。故善治巅顶之头痛。 2. 泽泻:通“择泻”,具有选择性泻邪的作用,故泻浊而不泻清,利水而不伤阴。
3. 磁石:通“滋石”,“石”五行属水,与肾配属,故有“滋肾”之功、
主治肾虚之耳鸣。
4. 椒目:通`交目”,即水肿貌。故善能利水消肿。 5. 草解:通“痹解”,即能解除风湿之痹痛。
5形态象征法
形态象征法,沈是根据药物实际形态,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来记忆药性。 如《本草备要》中说:“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这种比类取象的方法,主要是取药物形态与人体形态及病证相似,.达到记忆药性的目的。
举例如下:
1人参:人参,其形象人,人以元气为本,故人参大补元气。
2.荔枝核:李时珍说:“以其形似翠丸,故治一切痛疾之因于寒者。”故为治庙要药。
3.葫芦:形似大腹水胀,故善能行水消肿。 4.钩藤:形似四肢抽搐,故善平肝熄风。
5.狗脊:形似脊推,善补骨壮肾。
6因地取效法
因地取效法,是根据药物因产地或所生环境不同而有其共同性能进行记忆的方法。《本草备要》说:“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共地道形色”,说明了知其所产之地,所生之处,即能明了其功效。
举例如下:
1.长于阴寒背阳之地,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功效。如黄连、凤尾草、七叶一枝花、龙胆草、石解、平地木、白毛夏枯草等。
2.长于水泽湖沼之地,具有利水渗湿功效。如车前草、泽泻、浮萍、菱白、芦根、瞿麦、篇蓄等。
3.长于海滨大洋之中,具有软坚散结功效。如牡物、海带、蛤壳、昆布、海藻、海浮石等。
7因时取效法
因时取效法,是根据气候季节的不同而有不同药物,这些药物有其共性,掌握这个共性来记忆药性的方法。
举例如下:
1.夏令暑热之时,多祛暑化湿之品。如西瓜、荷叶、青篙、扁豆、百合、着香、绿豆,佩兰等。
2.秋冬收藏之时,多寒凉滋补之品。如冬桑叶、菊花、女贞子、黄精、玉竹、构祀子、生地、首乌等。
8因质取效法
因质取效法,是根据药物质地,掌握其同质药物的共性,来记忆药性的方法。
举例如下:
1. 质重多降,主降逆下坠。如代猪石、青嵘石、磁石、真珠母、牡蝠、朱砂、水银、金箔等。
2. 质轻多升,主升浮发散。如马勃、薄荷、桑叶、荆芥、苏叶、升麻、蝉衣、木贼、代代花、豆趁壳、六梅花等。
3. 诸子多降,主泄降下气。如苏子、白芥子、菜蔽子、萃苗子、冬葵子等。4.虫类之品,多能搜剔风邪,解痉止搐。如蝗蛤、全蝎、僵蚕、地龙、薪蛇、乌梢蛇、地鳖虫等。
知道这中药记忆八大法宝后,要知常达变,才不至于顾此失彼。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记不住中药名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