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功能并不能成为厂家们卖“半成品”和“期货”给消费者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厂掩盖问题的手段之一。
在几年前,作为科技圈头部企业的苹果公司因为用在线升级的方式,擅自对旗下的老款手机进行电池以及性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不少的波澜,而苹果也因此在不少国家和地区遭受到了巨额罚款。
而在近日,类似的事情竟然也发生在了汽车圈中,而“肇事者”则是换成了汽车行业巨头——。
遭“举报”
近日,网上流传出一份关于广汽丰田纯电轿车iA5的举报信,作者在信中写到:在2021年7月18日至23日期间,广汽丰田在未告知客户并经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对大批在2020年6月前生产的广汽iA5车型通过后台OTA的方式,升级了电池管理系统,人为地降低了车辆的动力以及电池的可用容量。
根据举报人描述,在该次更新过后,原本电池容量为58.8kWh的iA5只能充进50kWh的电量,同时车辆电机的输出功率也受到了影响,总输出功率仅剩下60%。此前,官方标称NEDC续航510km的iA5,根据众多车主实测,实际续航能在450km左右,而在该次“负升级”过后,车辆的实际续航能力仅剩下不到400km,这也对部分车主的日常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部分维权车主也放出了“实锤”:通过对车辆后台数据的读取,我们能,在经过了2021年7月18日的一次程序刷写以后,该名车主的iA5电池与电机的输入输出功率均发生了改变。其中BMS(电池管理系统)允许的放电功率仅剩下95kW,而iA5这款车原本所搭载的电机最大功率则是135kW,换言之在升级过后车辆的动力性能确实是受到了影响。
同时,电池管理系统允许的SOC(荷电状态)变成了83.5%,也就是说用户充电只能将电池充至83.5%的状态。有用户更是列出了表格,通过对电压以及容量的计算,算出了在经过升级以后,BMS“锁”掉了约9.7kWh的电量,占比高达16.5%。
在官方迟迟未能给出回应的情况下,部分iA5车主开始自发组织维权群,同时在各大平台进行投诉。在某投诉网站上,我们能够发现,广汽丰田iA5已经“一跃”成为了投诉榜单上的头名,紧随其后的则是它的“兄弟车型”AION S。
为何要对性能“负优化”?
按理说,作为汽车厂商,对于纯电动车型的续航、电量、动力都是非常非常看重的,那广汽丰田这次对旗下大批车辆进行“负优化”又是出于何种考虑呢?问题可能就出在7月份发生在厦门的一起电动车自燃事件。
在7月16日,也就是广汽丰田iA5这次充满争议的OTA升级的不久前,厦门市一辆广汽丰田iA5在充电时突然发生自燃的现象,事故造成该车被完全烧毁,而随后的这次紧急升级,也许正是厂家想要降低该车型后续自燃风险,并为排查问题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
但是,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去年年底的通知,为了加强对汽车远程升级(OTA)的监控,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按照《条例》及《实施办法》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同时,如果是通过OTA消除车辆隐患的,需要按照“召回”流程备案处理。
这次广汽丰田不仅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甚至连车主们对于这次OTA的后果都并不了解,而这也是本次事件争议最大的地方,因为这极有可能已经触犯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与兄弟车型一同召回?
作为在双积分政策之下,“反哺”丰田的一款产品,广汽丰田iA5与一样,都是广汽埃安AION S的同平台产物,而AION S在2019年也曾发生过自燃事件,当时广汽给出的处理结果是召回与自燃车辆一样采用宁德时代811电池的AION S,并为这些车辆更换中航锂电的电池包。
但也许是因为销量不高同时暂时没有出现自燃案例,在当时广汽丰田的iA5并没有随着AION S一并召回,如今厦门发生的这次自燃也许也是为广汽丰田敲响了警钟,只是不知道未来他们会否对旗下iA5车型进行召回处理。但是不管怎么说都好,这次他们对iA5负升级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电动车的“传统艺能”
而回归到软件“锁电”、“锁性能”这一话题上,其实这在电动车领域并不少见,比如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在早期的上,由于当时的特斯拉体量并不如现在一般庞大,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其高低配车型所搭载的都是一样的电池包,而不同的续航版本仅仅是通过软件层面的限制来实现。
而在刚投产,产量还未爬坡,在美国市场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况时,特斯拉也曾经将高配的大容量电池装载到低配车型上,并且通过软件限制来控制车辆的续航以及充电能力。在早前美国加州面临森林大火失控、佛罗里达州面临龙卷风侵袭的时候,为了保证车主的安全,特斯拉都曾“破例”解锁了这一部分隐藏电量,以便让车主们能够尽快逃离危险地带。
而像是OTA解锁座椅加热、OTA解锁自动驾驶、OTA增强加速能力等,对于特斯拉来说也都是“基本操作”了。从种种案例来说,OTA其实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功能,但前提是这项功能没有被汽车厂商所滥用。
而广汽丰田iA5的这次升级显然是与OTA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毕竟OTA功能并不能成为厂家们卖“半成品”和“期货”给消费者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厂商掩盖问题的手段之一。(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梁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