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2 09:2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2 10:59
微博字数*在140个字,可以同时发表图片、视频和链接;如果你的字数超过140个字数,建议以长微博方式发布。
新浪博客同时可以在发布博客同时并生成长微博同时发布,依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就可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2 12:17
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建议,虽说是*在140个字以内,不够140个字?不行吗?为啥要*?我刚看了,不够140个字,点了发送,为啥没反应?什么原因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2 13:51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分析作者从哪些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感。
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心境的悲凉之感。
感受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
【课时】:
十分钟
【课型】:
微课
【教具】:
多媒体
二、【教学内容】: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 “秋 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鉴赏第三自然段,品析语言,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怀。通过对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看着碧绿的天色,听着驯鸽的飞声,细数着漏下的日光等景物描写,体会在这充满冷清和寒意的清秋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个人的愁苦与家国的苦难同在,作者在这双重的“秋”意中既痛苦又细心的品味着故都的秋味。走进作者的心中,感受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眷恋。
三、【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学习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日趋成熟,引导学生在秋景的概括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写秋的佳句有很多,有*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我们今天所学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有怎样的景致呢?一个“故”字,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回想。是故人,故交,还是故知?对于郁达夫,那便是曾经魂牵梦绕的《故都的秋》。(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整篇文章,找一找郁达夫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明确:秋晨景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佳果图。
具体感知第三段的秋景。
(三)研读课文
品秋景: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虫唱、钟声、驯鸽的飞声。
(1)提问: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破屋、破壁腰这些景象给了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
答:残破的事物带给我们一种悲伤、凄凉的感觉,让人眼中都是一片衰败的景象,使读者读后有一种哀伤的感觉。
作者用疏疏落落一词来形容秋草,用一丝一丝来形容日光,我们看到的日光都是倾泻而下的,为何要这样形容?
答:疏疏落落一词说明秋草非常稀疏零落,十分的零碎,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而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则体现出日光的细碎和稀少,所以才用“漏”字,与破败的景象融合,整体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PPT:萧瑟)
(3)作者如何区分牵牛花的哪个颜色为佳,哪个颜色次之,哪个颜色最下? 蓝白色和碧绿色整体的色调是什么?
答:冷色调
(4)那过多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PPT:冷清)
(5)秋景如此萧瑟,秋色如此冷清,那么秋天就是这么寂静无声的吗?
答:还有虫唱。因为虫唱的声音很小,一般听不到,借虫唱的声音衬托出故都的静,以动衬静,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PPT:幽静)
总结:置身于这萧瑟、冷清而又幽静的环境中,郁达夫是如何形容这秋景的特点的呢?(清、静、悲凉)
(6).提问:故都北京的秋天有明艳的香山红叶,金黄璀璨的颐和园,但是作者为什么独写悲凉之感?
答:与作者的个人情感经历息息相关,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民生凋敝、战乱不断,他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所以他的人生也是悲凉的,自然写出的秋景也是悲凉的,这就体现出了写景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
(板书:以情驭景)
(7)作者如何描写秋槐落蕊图的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感受?
明确:视觉加之以触觉。大片大片铺得满地。这是一种生命的凋零,也显示出耗尽生命的悲壮。槐树如此细腻温柔,经不起寒风的肃杀,陨落得无声无息,又经不起秋风的肃杀。扫街的一阵扫过之后,它就消失的干干净净。只留下一丝一丝的纹路,这正是梧桐悄然凋落的痕迹。这是作者的敏感与细腻。表达了他的清闲、落寞、也从中让我们读出了“悲凉”。
(8)作者如何描写秋雨话凉图的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感受?
明确:息列索落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雨仿佛还在耳边。都市闲人穿着单一夹袄十分的悠闲。秋雨不像春雨蒙蒙,诗情画意,不像下雨清爽,秋雨是寒冷的,也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悲凉。
(9)利用活动法组织学生分角色探讨一层和一阵的妙用。
一层秋雨一层凉 一阵秋雨一阵凉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
明确:层是平声,显平和,阵字往下压,显急促。所以显示出他们的悠闲。也显示出一些落寞和惆怅。因为一个萧瑟的秋天又来了,预计着生命的流逝。
(四)结语
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郁达夫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看似平淡实则意境深远。
六、教学评价:通过相对性评价,学生完成随笔练习后互相分享,采取互评形式,相互借鉴、不断提升自己对散文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七、板书